中医古籍
  • 撮风散

    《直指小儿方》卷一:撮风散处方

    赤脚螟蚣半条(炙)钓藤7.5克 朱砂 直僵蚕(焙)血蝎梢各3克 麝香0.25克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熄风,除痰,止痉。主初生儿心脾有热,兼痞风邪,致患撮口,症见口撮如囊,不能吮乳,舌强唇膏,面青目黄,手足抽搐,甚或神昏者。现用于新生儿破伤风,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者。

    用法用量

    每服0.25克,用竹沥调下。

    摘录《直指小儿方》卷一《普济方》卷三六○:撮风散处方

    赤脚蜈蚣半条(炙),白僵蚕7个,朱砂1钱,麝香1字(上4味别研),川乌(炮)1钱,半夏(姜制)1钱,南星(姜制)1钱,钩藤1钱,天麻(炮)1钱,荆芥穗1钱(同研和前药)。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脐风,撮口风。

    用法用量

    用猪乳,或竹沥,或用东引槐枝10根,各5寸,入火煨出津液,拭去灰,于乌驴乳或猪乳内浸,以槐枝点药滴入口中。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直指小儿》卷一:撮风散处方

    赤脚蜈蚣半条(炙),钩藤1分,朱砂1钱,直僵蚕(焙)1钱,蝎梢1钱,麝1字。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撮口。

    用法用量

    每服1字,用竹沥调下。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宋·《仁斋直指方》:撮风散组成

    炙蜈蚣半条、钩藤(7.5克)、朱砂(3克)、僵蚕(3克)、蝎尾(3克)、麝香(0.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3克,每日3次,竹沥汁调下。

    功效

    熄风镇痉。

    主治

    主治小儿口撮口如囊,吮乳不得,舌强唇青,手足抽搐,舌淡红,脉弦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小儿脐风、高热抽搐、惊厥、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1.小儿破伤风:加味撮风散治疗7例新生儿破伤风,主要症状:啼哭、低热、口噤、抽搐、口吐白沫、面唇青或赤、鼻阻、口眦生眵、额皱、眼睑深锁等特有的苦笑面容。结果:5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江苏中医》1965年第2期)

    2.三又神经痛:菊花茶调散合撮风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结果:显效12例,良好16例,改善1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2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四肢抽搐、惊厥等症。临床应用以口撮如囊、舌强唇青、脉弦紧为辨证要点。方中,竹沥清热化痰、镇痉利窍,有治破伤风之效。《广利方》:“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二”虫类药较多,可能对胃肠功能薄弱者易产生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

    方歌

    撮风散自直指方,蜈蚣钩藤与朱砂,僵蚕蝎尾并麝香,小儿脐风用之强。

    摘录宋·《仁斋直指方》
更多中药材
  • 《古今医统》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处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阴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连穗叶,石臼杵捣筛,为极细末)人参(饭上蒸)白术(饭上蒸)白茯苓(饭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当归身(酒浸)60克 川芎1......
  •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八珍粉处方莲子肉320两,生白术40两,茯苓64两,芡实160两,山药160两,苡米160两,扁豆64两,党参(去芦)40两。制法上为细末,用白米面1600两,兑以上细料面64两,蒸熟晾干后,再研为细粉,兑白糖640......
  •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八珍糕处方党参(去芦)60克 茯苓60克 生白术60克 扁豆60克 莲子肉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药60克 芡实60克 白米面3千克 白糖2.4千克 江米面3千克制法共研为细粉 过罗,搅匀蒸糕,每块重30克。功能主......
  • 处方梨汁1碗,萝卜汁1碗,藕汁1碗,柏枝(捣烂,用童便熬)浓汁1碗、稀汁各1碗,乳汁1碗。制法共熬成膏,再入知母2两,黄柏2两,为末,入膏搅匀。功能主治劳瘵。用法用量每服2茶匙,白水送下。摘录《鲁府禁方》卷一......
  • 《万病回春》:八珍酒处方全当归26g 炒白芍18g 生地黄15g 云茯苓20g 炙甘草20g 五加皮25g 肥红枣36g 胡桃肉36g 白术26g 川芎10g 人参15g 白酒1500ml炮制1.将所有的药用水洗净后研成粗末;2.装进用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