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白头翁汤

    《伤寒论》:白头翁汤来源

    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江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处方

    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备注

    (1)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摘录《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 厚朴 阿胶 黄连 秦皮 附子 黄柏 茯苓 芍药各6克 干姜 当归 赤石脂 甘草 龙骨各9克 大枣30枚 粳米12克

    制法

    上十六味,叹咀。

    功能主治

    清热止痢。治赤痢下血,里急后重,连月不愈。

    用法用量

    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李文亮方: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解毒止痢。主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李文亮方《千金》卷十五: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2两,厚朴2两,阿胶2两,黄连2两,秦皮2两,附子2两,黄柏2两,茯苓2两,芍药2两,干姜3两,当归3两,赤石脂3两,甘草3两,龙骨3两,大枣30个,粳米1升。

    功能主治

    赤滞下血,连月不愈。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伤寒》厥阴例中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金匮》加甘草、阿胶治下痢虚极,更合驻车丸治洞痢无度,并取附子、龙骨、石脂佐干姜以固内崩。因白头翁、秦皮、黄柏苦寒萃聚,故黄连为之量减,详白头翁汤本治热痢后重,此方条下虽不言后重,然不用白术而用厚朴,其意可知。茯苓、芍药、大枣、粳米稼穑之类,则与白术功用不殊。

    摘录《千金》卷十五《外台》卷二十五引《古今录验》: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2两,干姜2两,甘草(炙)1两,当归1两,黄连1两半,秦皮1两半,石榴皮1两(生者2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寒痢急下及滞下。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为4服。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古今录验》《普济方》卷三五五: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刘寄奴花亦可)2两,甘草2两,阿胶2两,黄连3两,柏皮3两,陈皮3两。

    功能主治

    清风火,平肝。主产后下痢虚极。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碗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日3次。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普济方》卷三九七:白头翁汤处方

    黄连(去须)1两,白头翁半两,酸石榴皮(炙)半两,犀角(镑屑)半两(一方无犀角)。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手足壮热。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半钱,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温2服,空心、午间、晚各1次。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七《普济方》卷二一二: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2两,黄连3两,柏皮3两,椿皮3两。

    制法

    上锉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痢滞下,下血连月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煎7分,去滓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二《明医指掌》卷四: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秦皮、黄连各等分。

    功能主治

    协热自利,小便赤涩,热痢下重。

    摘录《明医指掌》卷四《杏苑》卷四:白头翁汤处方

    白头翁2两,黄连3两,黄柏2两,陈皮2两。

    功能主治

    湿热痢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1斗,煮5升,去滓,每服1升。

    各家论述

    治一切湿热痢疾,法当清理湿热也。经云,苦可以胜热。是以用白头翁、黄连、黄柏、陈皮等诸苦寒之剂,以胜湿清热。

    摘录《杏苑》卷四
更多中药材
  • 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炒黑)、甘草梢、木通、大黄、木香。功能主治湿热下注,少腹急,小便不通者。各家论述《医方考》:湿热下注,令人少腹急,则小便有可行之势矣。而卒不通者,热秘之也。陶隐居曰:通可以去滞,泻可以去秘,滑可以去着。......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八正顺气散别名八正顺气汤处方厚朴、砂仁、半夏、陈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药、枳壳、木香、玄参、鼠粘子、山栀仁。功能主治因食煎煿油腻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毒气不能流行,聚结于喉根,至患喉肿。用法用量八正顺气汤(《喉科......
  • 处方藜芦2分(炙),大黄3分,朱砂5分,蜀椒4分,雄黄4分(研),巴豆4分(去皮,熬),桂心4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天行病3-4日,身热目赤,四肢不举;产乳后伤寒,舌黄白,狂言妄语;温病以后,飞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
  • 别名李子豫赤丸、八毒丸、杀鬼杖、斩鬼丹、杀鬼杖子处方雄黄(研)1两,真珠(研)1两,礜石(泥裹烧半日)1两,牡丹皮1两,巴豆(去皮心,熬)1两,附子(炮)1两,藜芦(炙)1两,蜈蚣1枚(炙,去足)。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五......
  • 处方京三棱(煨,锉)1两,石三棱(煨,锉)1两,鸡爪三棱(煨,锉)1两,木香1两,槟榔(锉)1两,肉豆蔻(去壳)半两,巴豆(去皮心膜,煎黄出油尽)1分,硇砂(研)1分。制法上8味,捣罗6味为末,入巴豆霜、硇砂末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