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鹧鸪脂

    《中药大辞典》:鹧鸪脂拼音注音Zhè Gū Zhī别名

    鹧鸪脂膏(《纲目》)。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雉科动物鹧鸪脂肪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鹧鸪"条。

    功能主治

    《本草图经》:"其脂膏手,可以已瘒瘃,令不龟裂。"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鹧鸪脂拼音注音Zhè Gū Zhī别名

    鹧鸪脂膏

    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 fat, Partridge fat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Scopoli)

    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剖腹取脂肪,熬油,放冷后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栖于山地灌丛和草丛中主食谷粒、豆类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亦兼吃昆虫。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部各地。

    原形态

    鹧鸪,体长约30cm。嘴短,雄者黑色;雌鸟上嘴角色,下嘴肉黄色。虹膜褐色。额和头侧几至颈项均棕色,眉纹黑色;颊部白色,下缘有黑纹;颏和喉均白色。上背黑,满布椭圆形白斑,羽端缀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杂以波状狭,外侧尾羽端部纯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点;飞羽暗褐,具白色横斑,最内侧飞羽与肩羽同。胸、上腹与上胁均黑色而密缀显着的眼状白斑,至下胁则转为自羽而杂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覆羽棕色。脚短,橙黄色以至红褐色。雌鸟黑色较纯而沾褐色;白斑与纹均带桂冠色;下体变为棕白,杂以黑色横斑。

    归经

    胃经

    性味

    辛;甘;温

    功能主治

    润肤。主皮肤皲裂;冻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

    各家论述

    《本草图经》:其脂膏手,令不龟裂。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ù别名野茨菇、山茨菇来源天南星科刺芋属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 (L.)Thwaites [L. heterophylla Schott],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消食,健......
  • 拼音注音Cì Yuán Suī别名马刺、香信、假芫荽、簕芫荽、山芫荽、大叶芫荽来源伞形科刺芫荽属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阴干或鲜用。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疏风解热,健胃。用于感冒,麻疹内陷......
  • 别名野花椒、岩椒来源芸香科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 DC.,以根、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0.57~2.0%。性味辛、麻,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止痛,杀虫,避孕。主治胃痛,风湿关节痛,避孕,......
  • 拼音注音Cì Xiàn Cài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挖,分别晒干备用。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苞南蛇藤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别名爬山虎来源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刺苞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以根、茎和果实入药。全年采根,春秋割取茎,秋采果实,晒干。性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