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红木耳

    《中药大辞典》:红木耳拼音注音Hónɡ Mù ěr别名

    红靛、一口红(《文山中草药》)。

    出处

    《泉州本草》

    来源

    为苋科植物血苋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或栽于庭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紫红色,高1~2米。单叶对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2.5~5厘米,先端深凹或2裂,基部近截形,稍下延成耳状,边缘波状,稍内卷,叶面稍卷曲不平,紫红色而有淡色的中脉及拱形的侧脉,有时叶脉呈绿色或暗绿色;叶柄长约3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具柄;小花多数;苞片通常每花3枚;花被5裂,长约1.5毫米,白色或淡黄色;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柱头2~3枚。胞果不开裂。种子1颗。

    性味

    苦微甘,凉。

    ①《泉州本草》:"淡微甘,性凉,无毒。"

    ②苦,凉。(福建)

    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血,创伤出血,痢疾,痛经。

    ①《泉州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带血,血气燥热。"

    ②治咳血,痢疾。(福建)

    ③《文山中草药》:"舒筋活血,调经止痛。治月经不调,鼻衄,痛经,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吐血,衄血:鲜红木耳,每次一两,水煎泡乌糖服。(《泉州本草》)

    ②治咳嗽带血:鲜红木耳(单用叶亦可),每次一两半至二两,合猪半赤白肉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创伤出血:红木耳、冰糖各三钱,炖服。(福建)

    ④治痢疾:鲜红木耳叶一两,捣汁,调红糖服。(福建)

    ⑤治皮肤燥痒:红木耳全草或叶,每次二两,合猪肚油炖服。(《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红木耳拼音注音Hónɡ Mù ěr别名

    红靛、一口红、汉宫秋、红叶苋

    出处

    出自《泉州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血苋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esine herbstii Hook.f.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我国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栽培者为雌株,不结果实。原产巴西。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带红色,高达1m。单叶对生;叶柄长2-3cm,有贴生毛或近无毛;叶片阔卵形至近圆形,长2.5-5cm,先端深凹或2裂,基部近截形,全缘,紫红色而有淡色的中脉及5-6对拱形的侧脉,如为绿色或暗绿色则有黄色叶脉。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组成圆锥花丛;单性异株,花极小,白色或淡黄色;每花通常有3苞片,花被小,长约1.5mm,5裂;雄花的雄蕊通常5枚,花丝仅于基部合生;雌花花被基部有1环密生的白绵毛,不育雌蕊合生成浅杯状,子房卵圆形,花柱极短,柱头常2裂。胞果球形,侧扁,不裂。种子近肾形,种皮壳状,光亮。花、果期9月至翌年3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畏寒冷。好向阳、高燥地势,忌湿涝。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选带2个节的嫩枝顶端作插穗。

    温度保持在15~25℃。冬季应在温室内越冬。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可达1m。茎红色,圆柱形,有分枝,节部膨大。叶具长柄,完整叶片阔卵形至近圆形,长2.5-5cm,先端凹,基部截形,鲜时紫红色,叶脉色淡,侧脉拱形;有些叶片呈绿色或暗绿色,有黄色的叶脉,干后是枯绿色。

    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极小,白色或淡黄色,常已脱落。

    归经

    肝;大肠经

    性味

    甘;微苦;性凉

    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痢疾;泄泻;湿热带下;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泉州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带血,血气燥热。

    2.治咳血,痢疾。(福建)。

    3.《文山中草药》:舒筋活血,调经止痛。治月经不调,鼻衄,痛经,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金果榄别名山总管、百解薯、银袋、苦凉藤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百解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块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肠炎腹泻,菌......
  • 别名耿马钩藤、双钩藤、无柄果钩藤、双钩来源茜草科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带钩的藤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铃子别名一面锣、小一面锣来源兰科白铃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红崩,淋病,白浊,白带。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白铃子拼音注音Bái L......
  • 《中国药典》:白附子拼音注音Bái Fù Zǐ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降丹拼音注音Bái Jiànɡ Dān来源学名:Hydrangyrum Chloratum Compositum。由汞与其它药物加工制成。注意有毒。不供内服。功能主治杀虫。外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法用量2~6厘。备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