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獐髓

    《中药大辞典》:獐髓拼音注音Zhānɡ Suǐ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鹿科动物骨髓脊髓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獐肉"条。

    功能主治

    ①《别录》:"益气力,悦泽人面。"

    ②《纲目》:"治虚风。"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獐髓拼音注音Zhānɡ Suǐ英文名River deer bone marrow or spinal corl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本草图经》:唐方有獐骨酒及獐髓煎,并补下,其脑亦入面膏。

    2.《纲目》:獐髓脑,《千金方》治暗风薯蓣煎,治虚损天门冬煎,并用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獐的骨髓或脊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取骨髓或脊髓,鲜用或冷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湖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丛中生活。以植物为食。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带。

    原形态

    獐,小型鹿类,外表比麋大,重约15kg,体长约1m,四肢粗壮发达,尾甚短,几被臀部的毛所遮盖。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显露,侧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耳中等大,基部有两条软骨质的脊突,顶端较尖。眼前方有狭袋形的眶下腺。鼠蹊部有一对鼠蹊腺,没有跗腺和脚腺。体毛多棕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冬毛长达40mm,呈波形弯曲。幼兽身上有纵行排列的白色斑点。

    归经

    脾经

    性味

    味甘;咸;性温

    功能主治

    补虚益精;祛风泽肽。主虚劳赢弱;面无光泽;皮肤枯燥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入膏、丸剂。

    各家论述

    1.《别录》:益气力,悦泽人面。

    2.《纲目》:治虚风。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o Xuě Cǎo别名小毛香、火绒草、小白头翁、小毛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晾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
  • 拼音注音Bì Bà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褐脉楼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资......
  • 《中药大辞典》: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
  •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别名王不留行[广西、广东]、凉粉果、爬墙虎、木馒头、木莲、络石藤、风不动来源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称果实)入药。(其不育枝为络石藤一种,参阅“络石藤”项下)。花序托成熟后采摘,......
  • 《中药大辞典》: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产后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