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棕树根

    拼音注音Zōnɡ Shù Gēn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棕榈。全年可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止血,祛湿,消肿解毒。治吐血,便血,血淋,血崩,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不止,又治大肠下血,男子五淋便浊。"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通经,祛湿。"

    ③《四川中药志》:"养血收敛,涩肠止痢。治吐血,肠风下血,崩、带,跌打损伤及腰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吐血:棕树根烧灰,兑童便、白糖,空心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血淋:棕榈根一两。炖猪精肉食。(《湖南药物志》)

    ③治遗精:棕榈根五钱。水煎,白糖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赤白痢:棕榈根、六合草、红斑鸠窝各二两。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⑤治久痢:棕树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阴挺:棕桐根四两,猪精肉四两。久煮去药,食肉与汤,连食三至五次。

    ⑦治四肢关节痛:棕榈根五钱,白果二钱。水煎服。

    ⑧治蛇咬:棕榈根、鱼腥草、桑白皮各三钱。煎水洗。(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⑨治流注(寒性脓肿):棕树根、桃树根、松树根、胡颓子根各适量。水煎,冲洗患部;药渣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⑩治瘰疬:棕树根、算盘子根、乌桕根各一两。水煎,肉汤对服。(《江西草药》)

    ⑾治水肿:棕树鲜根一两,腹水草、薏苡根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⑿治蛔虫病:棕树根、薏苡根、苦楝皮、兰花根各三钱。水煎服。

    ⒀治睾丸肿大:棕树根三钱,茅根一钱,淫羊藿二钱。水煎服。(⑾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Jiān Jiá Shù别名坚荚树出处《救荒本草》载有坚荚树,云:“生辉县太行山谷中,其树枝干坚劲,可以作棒。皮色乌黑,对分枝叉。叶亦对生,叶似拐枣叶而大,微薄,其色淡绿;又似土栾叶,极大而光泽。开黄花,结小红子。其......
  • 拼音注音Bái Huā Xià Kū Cǎo别名白甜蜜蜜(《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异叶青兰的全草。于6~7月花开时,采回全草,洗净泥土,除去残叶败枝,以木棒将茎砸扁,晾干。生境分布生于田边路旁、坡......
  • 《中药大辞典》:白花射干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è Gān别名冷水丹(《植物名实图考》)。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驾尾科植物白花射干的根或全草。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坡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和山东、江苏等地。原形态白花射干,又名:搜山虎、金盏......
  • 来源唇形科青兰属植物白花岩青兰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 var. albiflorum Schischk.,以全草入药。7~8月采收,切段晒干。性味辛,凉。功能主治分散风热,凉血降压。用于感冒发热,高血压病,......
  • 《中药大辞典》:白花映山红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别名白杜鹃花(《中国树木分类学》),照山白(《华北经济植物志要》),白艳山红(《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杜鹃的花、根或茎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