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野蘑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蘑菇别名

    杂蘑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原或旷野草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新疆。

    性味

    微咸,温。

    功能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备注

    为“舒筋丸”原料之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野蘑菇拼音注音Yě Mó Gu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皇和覃谱》:本草李濒湖云: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堵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或云肉覃。

    来源

    药材基源:为蘑菇科真菌野蘑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ex Fr.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采收,采后洗去泥沙,鲜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草原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山东、云南等地。

    原形态

    菌盖半圆 形,中凸,后期微平展。径6-8cm。盖表光滑,干;后期微有龟裂,盖中央或具不明显的小鳞片。白色、乳白色或乳黄色,紧压后微呈黄色。菌肉白色。味微甘,略具茴香味。菌褶密而离生,初白色,成熟后呈粉红色、深咖啡色。柄柱状,近等粗,中端与盖缘衔接处层外具絮状环膜,白色或乳黄色,脆而易碎。担孢子4枚,椭圆形,壁光滑,(7-8.5)μm×(5-6)μm.微褐色至深褐色。现蕾和出同的季节,由晚春至秋末。

    性状

    性状鉴别 菌盖半球形、扁半表或平展,直径6-18cm,白色、乳黄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或微有龟裂,有时亦有不明显的小鳞片。菌肉厚,类白色。菌褶稠密,不等长,白色、粉红色或黑褐色。菌柄圆柱形,长4-12cm,直径1.5-3.0cm,白色或乳黄色,中上部有时可见菌环。菌环双层,大,厚。气香,味特异。

    化学成分

    含有砷、铜、钾、磷、镉、汞、钒、铬、锌和铅等微量元素。尚含有尿素(urea),脂及酸(fatty acid).三萜类(triterpenes),甘露醇(mannito),麦角甾醇(ergosterol), 维生素(vitamin)C。

    性味

    咸;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用法用量

    内服: 研末,6-9g;或入丸。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微咸,性温。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功能。用于治手足麻木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Bā Jiǎo Lián别名血丝金盆、鬼臼、九臼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贵州八角莲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ysosma majorensis(Gagnep.)Ying[Podophyllum majorense ......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兰花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别名白玉兰、白缅花来源木兰科含笑花属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以根、叶、花入药。夏秋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微温。功能主治芳香化湿,利尿,止咳化痰。根:泌尿系感......
  • 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alba DC.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适生了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资源分布:找......
  • 拼音注音Bái Lěnɡ Cǎo别名痨伤药、冷水七、冷水丹、红冷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细柄凤仙花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f.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鲜用......
  •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