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羊肉

    《中药大辞典》:羊肉拼音注音Yánɡ Ròu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牛科动物山羊绵羊

    原形态

    ①山羊(陶弘景)

    体长1~1.2米。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皆有角1对,雄性的角特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颚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下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或黑白相杂等多种。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颇多。性活泼,喜登高。好采食短草、灌木和树叶等。多秋、冬交配,怀孕期140~156天,每胎产1~4头。

    分布很广,遍及全国各地。

    ②绵羊(《纲目》)

    体躯丰满而较宽。头短。雄者角大,弯曲呈螺旋状。母羊无角或细小。唇薄而灵活。四肢强健。尾型不一,有瘦长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全体被毛绵密,毛长,柔软而卷曲,多白色。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颇多。胆怯,合群性强。多在秋、冬交配,怀孕期145~152天,每胎产1~5头。

    分布广,几遍全国,以西北和北部为多。

    以上两种羊的皮(羊皮)、骨(羊骨)、髓(羊髓)、血(羊血),脑(羊脑)、角(羖羊角)、甲状腺体(羊靥)、蹄肉(羊蹄肉),心(羊心)、肝(羊肝)、肺(羊肺)、肾(羊肾)、胰(羊胰),胃(羊肚)、膀胱(羊脬)、睾丸(羊外肾)、胆(羊胆)、脂肪(羊脂)、乳(羊乳)、胎兽(羊胎),以及山羊的须(羊须)、山羊的胆囊结石(羊黄)、山羊胃中的草结(羊胲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因羊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体躯部位等等而有差异。以瘦肉为例,含水分68%,蛋白质17.3%,脂肪13.6%,欲水化物0.5%,灰分1%,钙15毫克%,磷168毫克%,铁3毫克%。

    此外,尚含硫胺素0.07毫克%、核黄素0.13毫克%、尼克酸4.9毫克%,胆甾醇70毫克%。

    归经

    入脾、肾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味甘,太热,无毒。"

    ②《千金·食治》:"头肉:平。"

    ③孟诜:"温。"

    ④《纲目》:"头肉:甘,平,无毒。"

    注意

    凡外感时邪或内有宿热者忌服。

    ①《金匮要略》:"有宿热者不可食之。"

    ②《本草经集注》:"有半夏、菖蒲勿食羊肉。"

    ③《千金·食治》:"暴下后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烦热难解,还动利。"

    ④《医学入门》:"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

    功能主治

    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疼,寒疝,中虚反胃。

    ①《别录》:"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②《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产妇。""头肉:主风眩瘦疾,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

    ③《日华子本草》:"开胃肥健。""头肉:治骨蒸,脑热,头眩,明目。"

    ④《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壮筋骨,厚肠胃。"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

    复方

    ①益肾气,强阳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韭食之,三日一度。(《食医心镜》)

    ②治五劳七伤虚冷:肥羊肉一腿。密盖煮烂,食汤及肉。(《纲目》)

    ③治产后腹中疞痛及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④治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韭空腹任意多少食之。(孟诜《必效方》)

    ⑤治虚寒疟疾:羊肉,作臛饼,饱食之,更饮酒,暖卧取汗。(《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三阴疟及久疟:羊肉、甲鱼。寒多倍羊肉,热多倍甲鱼,加糖、盐炖,服一小碗。(《浙江中医杂志》(1):1959)

    ⑦治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两。和,以绵裹纳下部。(《外台》)

    ⑧治崩中去血,积时不止:肥羊肉三斤,干姜、当归各三两,生地黄二升。上四味细叨,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黄汁及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羊肉拼音注音Yánɡ Ròu英文名hotpot, mutton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原形态

    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

    化学成分

    山羊或绵羊的肉,因羊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体躯部位等而有差异。以瘦肉为例,含水分68%,蛋白质17.3%,脂肪13.6%,碳水化合物0.5%,灰分1%,钙15mg%,磷168mg%,铁3mg%。尚含硫胺素(thiamin)0.07mg%、核黄素(riboflavine)0.13mg%、烟酸(nicotinic acid)4.9mg%,胆甾醇(cholesterol)70mg%。另含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等。

    归经

    脾;胃;肾经

    性味

    味甘;性热

    注意

    外感时邪或有宿热者禁服。孕妇不宜多食。

    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主脾胃虚寒;食少反胃;泻痢;肾阳不足;气血亏虚;虚劳赢瘦;腰膝酸软;阳痿;寒疝;产后虚赢少气;缺乳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125-250g;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1.《别录》: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2.《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产妇。头肉:主风眩瘦疾,小儿惊癎,丈夫五劳七伤。

    3.《日华子本草》:开胃肥健。头肉:治骨蒸,脑热,头眩,明目。

    4.《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壮筋骨,厚肠胃。

    5.李杲: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凡味与羊肉同者,皆可以补之。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也。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别名白花刺(《贵州草药》),苦刺花(《文山中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
  •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叶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 Yè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刺花“条。化学成分叶含香叶木甙。性味《贵州草药》:“苦,平。“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毒肿。“用法用量外......
  • 《中国药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别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
  • 拼音注音Bái Lè别名五加皮、鹅掌楸、三叶五加、刺三甲英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e Root-bark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白勒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的根皮。夏、秋季采挖根......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千层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别名玉树、千层皮来源桃金娘科千皮层属植物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a L.,以树皮及枝叶入药。全年可采,阴干。性味叶:辛,微温。皮:平。功能主治叶:芳香解表,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