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油柑根

    《中药大辞典》:油柑根拼音注音Yóu Gān Gēn别名

    余甘子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油柑根皮。全年可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庵摩勒"条。

    化学成分

    根茎含蛇麻脂醇,并没食子酸,β-谷甾醇。

    性味

    ①《陆川本草》:"甘酸,性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腹泻,高血压,梅毒、下疳,蜈蚣咬伤。

    ①《岭南采药录》:"清热解毒。"

    ②《广西中药志》:"捣碎后敷治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肠炎腹泻,高血压:余甘子干根五至八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高血压,支气管炎,胃炎:余甘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油柑根拼音注音Yóu Gān Gēn别名

    余甘子根。

    英文名Root of Emblic Leafflower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余甘子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薄而易脱落,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极似羽状复叶;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2cm,宽3-5mm。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无瓣;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腺体,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子房半藏其中。果实肉质,径约1.5cm,圆而略带6棱,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味先酸涩而后回甜。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化学成分

    根茎含蛇麻脂醇(Lupeol),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β-谷甾醇。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主泄泻;痢疾;黄疸;瘰疬;皮肤湿疹;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清热解毒。

    2.《广西中药志》:捣碎后敷治蜈蚣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春不见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别名一朵云(《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带根全草。春、冬采挖,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药大辞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内服:同人乳蒸化,2~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别名砂仁花(《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状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体呈淡紫色,花朵细软而小;花序梗长20~30厘米,有节;切段者长2厘米。稍有香气。性味《中国医学大......
  •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车轮梅的枝叶或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间戒溪边灌木丛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原形态车轮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树、凿角......
  • 《中药大辞典》:春花胡枝子拼音注音Chūn Huā Hú Zhī Zǐ出处《全展选编·外科》来源为豆科植物春花胡枝子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溪谷边灌丛中。分布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态直立灌木。枝条疏被长绒毛。3出复叶,互生;小叶椭圆形或卵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