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岩葱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葱拼音注音Yán Cōnɡ别名

    鼠尾莪白兰

    来源

    兰科莪白兰属植物鼠尾莪白兰Oberonia myosurus (Forst.)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研粉备用。

    性味

    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鲜品配合其它药捣烂外敷或研粉撒伤口。

    备注

    (1)同属植物石葱(滇莪白兰)Oberonia caulescens Lindl.在云南也作岩葱入药,也有用本品治疗麻风者。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岩葱拼音注音Yán Cōnɡ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兰科植物棒叶鸳尾兰全草。全年可采。鲜用或切断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上。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

    棒叶鸢尾兰,又名:鼠尾莪白兰。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约15厘米。叶倾斜伸出,左右两侧排列,线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约0.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折合状。穗状花序长达10厘米,着生在扁平叶上;花小,白色。果小,卵珠形。花期夏季。

    性味

    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

    消炎,利尿。治骨折,外伤出血,白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岩葱拼音注音Yán Cōnɡ别名

    树葱、老鼠尾巴

    英文名Herb of Clavateleaf Oberonia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棒叶鸢尾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beronia myosurus (Forst.) Li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1200-1500m的林中树上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贵州、云南。

    原形态

    棒叶鸢尾兰,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5-16cm。茎很短,具4-5片叶。叶两侧排列,线状圆柱形,肉质,长7-20cm,粗5-7mm,常稍弧曲,基部具关节。穗状花序常短于叶,具多数密集的小花;小苞片披针形,边缘啮蚀状,常比花长;花白色或浅绿色;萼片卵形,近等大,长约1.2mm;花瓣线状长圆形,比萼片窄得多;唇瓣长约2mm,3裂,中裂片远大于侧裂片,边缘流苏状丝裂,裂丝长达1mm。花期夏季。

    归经

    肾;膀胱经

    性味

    辛;微苦;凉

    注意

    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主支气管炎;肺炎;肝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疮痈;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Dù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茎洗净,切片,叶切碎,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此种产于美国东部,美国栽培葡萄品种多出自此种。现我国云......
  • 《中药大辞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别名大肥牛(《广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广西药植图志》),土田七(《广西中药志》),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云南中草药》),大绿叶、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茎叶。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三七“条。性味《云南中草药》:“咸微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风湿痛,骨折、......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
  •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岭南草药志》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