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香椿子

    《中药大辞典》:香椿子拼音注音Xiānɡ Chūn Zǐ别名

    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花(《四川中药志》),春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

    出处

    《东北药植志》

    来源

    为楝科植物香椿果实。秋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四川。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椿白皮"条。

    性状

    干燥果实,长2.5~3.5厘米。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毫米,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肺等经。"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贵州中医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香椿子拼音注音Xiānɡ Chūn Zǐ别名

    椿树子、香椿铃、香铃子。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Toona出处

    出自《东北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原形态

    香椿 叶乔木,高达16m。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有时具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mm;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宽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cm,先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性状

    干燥果实,长2.5-3.5cm。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mm,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归经

    肝;肺经

    性味

    辛;苦;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5g;或研未。

    复方

    ①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四川中药志》)②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湖南药物志》)③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药志》)④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⑤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贵州中医验方》)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2.《四川中药志》: 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别名大肥牛(《广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广西药植图志》),土田七(《广西中药志》),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云南中草药》),大绿叶、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茎叶。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三七“条。性味《云南中草药》:“咸微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风湿痛,骨折、......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
  •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岭南草药志》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性味......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三条筋、三根筋、香叶、糯叶(《贵州草药》),湄潭台乌(《贵州药植目录》)。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叶。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间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原形态乔木或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