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叶山鸡尾巴草

    《中药大辞典》:小叶山鸡尾巴草拼音注音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出处

    《浙江天舢药植志》

    来源

    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

    生境分布

    生于山林溪边阴湿处。分布华东、中南及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短而横走。叶丛生,叶柄禾秆色,长30~70厘米,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褐色鳞片;叶片草质,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60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最宽或稍缩短,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羽片9~12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狭而钝,羽状半裂至深裂;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卵形、圆形或钩形,沿轴两侧着生;囊群盖质薄,边缘不整齐。孢子期7~9月。

    功能主治

    治下肢疖肿,用新鲜嫩叶,捣烂,加白糖适量,调涂患处。一天换一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小叶山鸡尾巴草拼音注音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英文名Central China Dryoathyrium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athyrium okuboanum(Makino)Ching[Athyrium okuboanum Makino]

    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林下溪沟边或阴湿谷地。

    资源分布:分布华东、中南及甘肃、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茎短而横走。叶丛生,叶柄禾秆色,长30-70cm,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渴色鳞片;叶片草质,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60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最宽或稍缩短,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羽片9-12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5cm,宽4-10cm,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狭而钝,羽状半裂至深裂;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卵形、圆形或钩形,沿轴两侧着生;囊群盖质薄,边缘不整齐。孢子期7-9月。

    归经

    心经

    性味

    淡;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Bǐnɡ Lián Zuò Jué别名刺柄观音座莲英文名Wall Angiopteris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刺柄观音座莲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iopteris muralis c......
  • 拼音注音Cì Bǎi别名山刺柏、刺柏树、短柏木来源柏科刺柏Juniperus taiwaniana Hayata, epith mut.,以根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山西、福建、江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主治麻疹,身热不退。用法用量4~5......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栗子拼音注音Cì Lì Zi别名细梗蔷薇来源蔷薇科刺栗子Rosa graciliflora Rehd. et Wils.,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性味甘、酸、微涩,平。功能主治止痢消肿。主治痢疾,痔疮。用法用量3~5......
  • 《中药大辞典》: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叶片。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蛔虫症。用法用量研末开水冲服,0.8~1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别名......
  • 拼音注音Cì Tónɡ Huā别名鹦哥花(《天中记》)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花。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金疮,止血。“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