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乌桕叶

    《中药大辞典》:乌桕叶拼音注音Wū Jiù Yè别名

    卷子叶(《分类草药性》),油子叶(《生草药手册》),虹叶(《岭南草药志》)。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大戟种植物乌桕叶片,全年可采,晒干。

    生境分布

    产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乌桕木根皮"条。

    性状

    干燥叶多破碎,呈茶褐色,具长柄。完整的叶片为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约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片基部与叶柄相连处,常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全缘。纸质,易碎。气微,味微苦。

    性味

    苦,微温,有毒。

    《纲目》:"苦,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痈肿疔疮,疮疥,脚癣,湿疹,蛇伤,阴道炎。

    ①《纲目》:"治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

    ②《生草药性备要》:"薳红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③《分类草药性》:"治气痛、瘀血。"

    ④《岭南采药录):"治烂脚、疥癞、蛇伤,取叶煎水洗之。多食狗肉发热,取其薳捣烂冲酒服。"

    ⑤《南宁市药物志》:"治奶疮。"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4钱;或捣汁冲酒。

    复方

    ①治穿牙痈(后臼齿连接有二、三齿处红肿溃烂):乌桕鲜嫩叶连心合糯米饭粒(加葱头或米醋更佳)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②治疮疡背痈:红薳乌桕叶、红薳鸟不企、细叶石班叶。共研末,用酒加蜜糖和匀,调成糊状,敷患处.

    ③治肩部生疮:乌桕叶和白蜡蒸透敷洗。

    ④治皮肤湿疹溃疡:乌桕叶约半斤。煎水候暖,慢慢洗之。

    ⑤治头部湿疹:乌桕叶、陀僧末各适量。生油调匀,煮沸候冷,搽患处。

    ⑥治脚癣:乌桕树叶煎汁洗之,止痒极效。(②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⑦治阴道炎:乌桕枝、叶适量,煎水熏洗。(《广西中草药》)

    ⑧治蛇咬伤:乌桕鲜嫩叶连幼芽心若干个,捣烂绞汁,取一小杯冲酒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新伤,遍身疼痛:乌桕鲜嫩叶连幼芽心七个。揉碎,酒送服。或鲜嫩叶连心约五钱,合乌糖和酒共捣烂。绞汁,炖温内服。(《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

    治疗阴道炎:取鲜乌桕枝叶10斤,加水20斤煎至10斤。每天用500毫升冲洗阴道1次;洗后用乌桕叶粉喷入阴道内,或将乌桕叶粉装入胶囊,于睡前塞入阴道内,6次为一疗程。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27例,治愈76例,好转33例。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乌桕叶拼音注音Wū Jiù Yè别名

    卷子叶、油子叶、虹叶。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Tallowtree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pium sebiferum (L.)Rox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

    原形态

    乌桕 落叶乔木,高达15m,具乳汁。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cm,顶端有2腺体;叶片纸质,菱形至宽菱状卵形,长和宽约3-9cm,先端微凸尖到渐尖,基部宽楔形;侧脉5-10对。穗状花序顶生,长6-12cm;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最初全为雄花,随后有l-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先端渐尖,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萼杯状,3浅裂,雄蕊2,稀3,花丝分裂;雌花具梗,长2-4mm,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苞片3,菱状卵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l-1.5cm,成熟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颗;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性状

    干燥叶多破碎,呈茶褐色,具长柄。完整的叶片为卵状菱形,长3-8cm,宽约3-7cm,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片基部与叶柄相连处,常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全缘。纸质,易碎。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叶含没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三十二烷醇(n-dotriacontanol),无羁醇(friedelin),N-苯基苯胺(N-phenyl aniline)。

    归经

    心经

    性味

    苦;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纲目》:治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

    2.《生草药性备要》:红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3.《分类草药性》:治气痛、瘀血。

    4.《岭南采药录》:治烂脚、疥癞、蛇伤,取叶煎水洗之。多食狗肉发热,取其捣烂冲酒服。

    5.《南宁市药物志》:治奶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刺果卫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别名扣子花、岩风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卫矛科植物长刺卫矛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湿岩缝中。分布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原形态攀援状灌木,高达6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具四棱。叶......
  •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别名胡苍耳、马狼秆、马狼柴、狗甘草来源豆科甘草属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以根及果实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冬成熟后采,均晒干。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果序......
  • 拼音注音Cì Guǒ Sū Mù别名忙果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果苏木的叶。夏季采集,晒干。生境分布生于疏林灌木丛、海边村庄荒地上。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原形态藤状灌木,全株有下弯的......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果藤别名大胶藤、牛蹄麻、鸡冠麻来源梧桐科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涩、微苦,微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主治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
  • 别名藤杜仲[云南丽江]来源卫矛科刺果藤仲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var. scandens (Loes.) R. A. Blak.,以藤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主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