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蚺蛇膏

    《中药大辞典》:蚺蛇膏拼音注音Rán Shé Gāo别名

    蟒油(《纲目拾遗》)。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蟒蛇科动物蟒蛇脂肪

    性味

    ①《别录》:"平,有小毒。"

    ②《纲目》:"甘,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风毒癞疾,漏疮。

    ①《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②陶弘景:"能疗癞疾。"

    ③《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

    ④《纲目》:"绵裹塞耳聋。"

    ⑤《纲目拾遗》:"治漏疮。"

    用法用量

    外用:熔化涂敷。

    复方

    治漏疮:取鳞油,铜锅内熬熟,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油纸摊膏,贴患处十余日。(《年希尧集验良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蚺蛇膏拼音注音Rán Shé Gāo别名

    蟒油、蚺蛇油

    英文名Python fat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陶弘景: (蚺蛇)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着,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蟒科动物蟒蛇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宰杀蚺蛇时,剥取脂肪,炼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原形态

    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

    归经

    脾经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解毒;清热润肤。主风毒癞疾;漏疮;冻疮;烫火伤;皮肤皲皱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熔化涂敷。

    复方

    治漏疮: 取蟒油,铜锅内熬熟,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油纸摊膏,贴患处十余日。(《年希尧集验良方》)

    各家论述

    1.《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2. 陶弘景:能疗癞疾。

    3.《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

    4.《纲目》:绵裹塞耳聋。

    5.《纲目拾遗》:治漏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侧耳别名北风菌、蚝菌、杂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Jacq. ex Fr.) Quel.,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阔叶树的树干上。分布于河北、山西、云南。药理作用菌丝体......
  • 《全国中草药汇编》:催乳藤别名奶汁藤来源萝藦科催乳藤Heterostemma oblongifolium Cost.,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功能主治催乳。主治乳汁不下。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催乳藤拼音注音Cuī Rǔ......
  • 拼音注音Cuī Chǎn Cǎo别名牛尾草、六角草、细穗石松、树灵芝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马尾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egmariurus phlegmaria(L.)Holub.[Lycopodium phlegmaria......
  • 来源萝藦科催吐白薇Cynanchum vinceto xicum (L.) Pers.,以根、种子入药。生境分布台湾、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根的制剂有催吐作用。种子抽提物对心脏有类似“羊角拗”的强心作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来源夹竹桃科催吐萝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Afzel. ex Spreng.,以根、茎皮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有栽培。功能主治根:可提取利血平生物碱,治高血压;并可提制呕吐、下泻药物。茎皮:可治高热,消化不良,疥癣。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