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篱笆竹

    《全国中草药汇编》:篱笆竹别名

    类芦、石珍茅、飞竹叶、聊箭杆子、假芦

    来源

    禾本科篱笆竹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 Keng,以嫩苗入药。

    生境分布

    长江流域以南,广西和西南诸省。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肾炎水肿:鲜篱笆竹1小扎,用火烧一端,另一端流出竹沥,取竹沥一碗,分多次内服,1天内服完。

    毒蛇咬伤:嫩叶1~2两,捣烂,冲开水服。

    竹木刺入肉:用嫩苗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篱笆竹拼音注音Lí Bɑ Zhú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类芦的嫩苗、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yrandia reynaudiana (Kunth)Keng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草坡或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原形态

    类芦 多年生草本。具木质根茎,须根较粗而坚硬。秆直立,高1-3m,径3-10mm,通常具分枝,节间被白粉。叶鞘紧密抱茎,无毛而仅沿其颈部具柔毛;叶舌密被柔毛;叶片长20-70cm,宽4-10mm,先端细渐尖,扁平或卷折,无毛或者上面有时被柔毛。圆锥花序长30-70cm,分枝长而细弱,开展下垂;小穗含4-8花,长6-8mm,其第1花仅具外稃而无毛;颖长2-3mm,无毛;外稃长约4mm,先端具长1-2mm向外反曲的短芒,边脉上有长约2mm的白柔毛,内稃短于外稃,透明膜质。花、果期8-12月。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毒蛇咬伤;竹木刺入肉

    用法用量

    内服: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ī Xuè Léi别名鼻血雷、鼻血莲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管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以根入药。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用于胃痛;外用治毒蛇咬......
  • 《全国中草药汇编》:遍地金拼音注音Biàn Dì Jīn别名小疳药、雀舌草、痧子草、青鱼胆、肝炎草、蚂蚁草来源金丝桃科遍地金Hypericum elodeoides Choisy,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广西。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中药大辞典》:遍山红拼音注音Biàn Shān Hónɡ别名暴牙郎、秤杆菜(《贵州民间药物》),满山红、三叶藤(《广西药植名录》)。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的全株或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丛林。分布我国西南部......
  • 拼音注音Bì Qiào Jiānɡ别名樟柳头、广东商陆、白石笋、山冬笋、水蕉花、象甘蔗来源姜科闭鞘姜属植物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ig)Smith,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以秋末为宜,洗净切片,蒸熟晒干。性味辛、酸......
  • 《中药大辞典》:霸王七拼音注音Bà Wánɡ Qī别名万年炦、炦七。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野风仙花的块根。9~12月间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凤仙花“条。性状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长约2~4厘米,相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