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半夏茯苓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茯苓汤处方

    旋覆花、陈皮(去瓤.麸炒)、桔梗、白芍药、人参、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半两;熟干地黄(酒浸)、赤茯苓(去皮),各三分;半夏(汤洗十遍.切.焙)一两二分。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妊娠恶阻,心中愦闷,头目眩运,四肢怠隋,百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好咸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次服茯苓圆,即痰水消除,便能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12克 茯苓 干地黄各6克 橘皮 人参 芍药 旋复花 芎藭 桔梗 甘草各9克 细辛3克 生姜12克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化痰和胃,益气养血。主妊娠气血两虚,痰饮内停,胃气不和,致患恶阻,肢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嗜食酸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

    以水400毫升,煮取32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得效》卷十四: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汤洗)1两,白茯苓(去皮)1两,陈皮(去白)1两,白术1两,丁香5钱,缩砂5钱,粉草3钱。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产前胸中宿有痰饮,产后多致眩晕。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水煎,食前温服。

    摘录《得效》卷十四《千金》卷二:半夏茯苓汤别名

    半夏散、半夏汤

    处方

    半夏30铢,茯苓18铢,干地黄18铢,橘皮12铢,细辛12铢,人参12铢,芍药12铢,旋覆花12铢,芎藭12铢,桔梗12铢,甘草12铢,生姜30铢。

    功能主治

    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

    用法用量

    半夏散(《圣惠》卷七十五)、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四)。①方中桔梗,《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作“泽泻”。《圣济总录》有大枣。②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茯苓半夏汤”。

    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12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12铢;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闭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黄18铢,去地黄,加黄芩6铢。

    注意

    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是方半夏、生姜能开胃而醒脾;地黄、芍药、芎藭能养阴而益血;人参、茯苓,甘草能和中而益气;及橘皮、桔梗、旋覆、细辛皆辛甘调气之品,可以平恶逆之气而进饮食者也。或问半夏为妊娠所忌,奈何用之?余曰:昔人恐久用而燥阴液,故云忌尔;若有恶阻之证,则在所必用也,故孙真人方之圣者也,其养胎之剂,用半夏者盖五方焉。

    2.《千金方衍义》:方用人参鼓舞二陈之制,以运痰止呕,兼旋覆、桔梗以升散结气,芎、芍、地黄以保护荣血,用细辛者协济芎、地以升血分经脉窍隧之邪也。倘服后烦热下痢或二便闭塞,是必兼理客气,其加桂心,加大黄,当效前大黄丸及后方茯苓丸之制,庞安常言桂不伤胎,且熬令黑,则专散气而无壮火食气之患,大黄熬黑,但能泄热,而无苦寒伤中之虑,世俗每谓半夏辛散,胎未形成时,为之切禁。若妊娠肥盛多痰者,不去其痰,则胎不安。癯瘠多火者,不清其火,则胎不稳。时师咸谓黄芩、白术为安胎专药,孰知半夏、大黄、桂心有安胎妙用乎!历观《千金》诸方,每以大黄同姜、桂任补益之用,人参协消、黄佐克敌之功,不由《千金》之门,何以求应变之策耶?

    摘录《千金》卷二《外台》卷七引《小品方》: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5两(洗),生姜5两,茯苓3两,旋覆花1两,陈橘皮2两,人参2两,桔梗2两,芍药2两,甘草(炙)2两,桂心1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其脉喜沉弦细迟。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欲得利者,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3两,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调,宜加大黄及干地黄,并用3两。

    注意

    忌羊肉、饧、酢物、生葱、猪肉、海藻、菘菜。

    摘录《外台》卷七引《小品方》《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干)3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酸枣仁桂(去粗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远志(去心)2两,人参2两,甘草(炙,锉)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谋虑不决,胆气上溢,虚热口苦,神思不爽。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秫米1匙头许,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二《伤寒大白》卷三:半夏茯苓汤处方

    熟半夏、白茯苓。

    功能主治

    头汗,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

    摘录《伤寒大白》卷三《叶氏女科》卷二:半夏茯苓汤处方

    白术(蜜炙)1钱,半夏(汤泡,炒黄)1钱,陈皮1钱,砂仁1钱(炒),茯苓2钱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2个,乌梅1个。

    功能主治

    妊娠恶阻,痰涎壅滞。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叶氏女科》卷二《金匮翼》卷五: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2钱,赤苓1钱,陈皮(去白)5分,甘草5分,黄芩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

    热痰,呕逆头痛。

    用法用量

    煎作1服。

    摘录《金匮翼》卷五《产育保庆》卷上: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汤洗)3两,茯苓1两,熟地1两,陈皮6钱,细辛6钱,苏叶6钱,川芎6钱,人参6钱,芍药6钱,桔梗6钱,甘草6钱。

    功能主治

    产后眩晕,胸中宿有痰饮,阻病不除,产后多致眩晕,又血盛气弱,气不使血,逆而上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空心服。

    有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陈皮、细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黄,入桂心(炒);胃中虚热,大便秘,小便涩,加大黄1两8钱,去地黄,加黄芩6钱。

    摘录《产育保庆》卷上《妇人良方》卷十二引张氏方:半夏茯苓汤别名

    茯苓半夏汤

    处方

    半夏(泡洗7次,炒黄)2两半,陈皮2两半,白茯苓2两,缩砂仁1两,甘草4两。

    功能主治

    妊娠痰逆不思食,妊娠恶阻,恶闻食气,胸膈痰逆,呕吐恶心。

    用法用量

    茯苓半夏汤(《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摘录《妇人良方》卷十二引张氏方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半夏茯苓汤处方

    半夏3两(洗),秫米1斗,茯苓4两。

    功能主治

    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

    用法用量

    以千里流水1石,扬之万遍,澄取2斗半,合煮诸药得5升,分5服。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
更多中药材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八正顺气散别名八正顺气汤处方厚朴、砂仁、半夏、陈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药、枳壳、木香、玄参、鼠粘子、山栀仁。功能主治因食煎煿油腻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毒气不能流行,聚结于喉根,至患喉肿。用法用量八正顺气汤(《喉科......
  • 处方藜芦2分(炙),大黄3分,朱砂5分,蜀椒4分,雄黄4分(研),巴豆4分(去皮,熬),桂心4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天行病3-4日,身热目赤,四肢不举;产乳后伤寒,舌黄白,狂言妄语;温病以后,飞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
  • 别名李子豫赤丸、八毒丸、杀鬼杖、斩鬼丹、杀鬼杖子处方雄黄(研)1两,真珠(研)1两,礜石(泥裹烧半日)1两,牡丹皮1两,巴豆(去皮心,熬)1两,附子(炮)1两,藜芦(炙)1两,蜈蚣1枚(炙,去足)。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五......
  • 处方京三棱(煨,锉)1两,石三棱(煨,锉)1两,鸡爪三棱(煨,锉)1两,木香1两,槟榔(锉)1两,肉豆蔻(去壳)半两,巴豆(去皮心膜,煎黄出油尽)1分,硇砂(研)1分。制法上8味,捣罗6味为末,入巴豆霜、硇砂末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天门冬(去心,焙干)、石菖蒲、椒红、泽泻、桂(去粗皮)、冬葵子、白芥子各等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补不足,利小便。主虚劳。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汤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