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黑塔子根

    《中药大辞典》:黑塔子根拼音注音Hēi Tǎ Zǐ Gēn别名

    油柿根(《分类草药性》)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柿科植物福州柿。9~11月采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边、土坎阴湿地。分布四川、福建等地。

    原形态

    福州柿,又名:黑塔子、黑丁香、野油柿。

    灌木,高1~2米。枝直立而有棘刺,叶互生,形小,革质,椭圆形、阔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3.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钝形或钝而渐尖,全缘,基部圆形,叶两面灰绿色,上面平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叶柄长约2毫米。雌雄异株,花腋生;雄花稍小,为聚伞花序,雄蕊16,2轮排列,花丝分离,花药披针形,子房退化;雌花多为单生,花萼4深裂,阔卵形,先端尖,两面生柔毛,宿存,萼片于花后增大;花冠钟形,4浅裂。浆果球形,被短柔毛,直径1.5~3.5厘米。种子长椭圆形,扁平,种皮骨质。花期3~4月。

    性状

    干燥根长30~40厘米,粗1~2厘米,数股分枝,有细须根,表面褐黑色,细腻,皮薄,内心坚实,黄白色。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苦涩,性微寒,无毒。"

    注意

    《重庆草药》:"体弱有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通经,利水。治肺热咳嗽,吐血,肠风下血,经停,臌胀。

    ①《分类草药性》:"治气疾,丹停,臌胀。"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治吐血,痔疮。"

    ③《四川中药志》:"除湿,利水,消肿。治牙痛。"

    ④《重庆草药》:"治肠风下血,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①治肠风下血:黑塔子根四两,牛奶子根二两,落地金钱二两,葛菌二两。炖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②治内外痔疮:黑塔子根、牛奶子根。炖猪大肠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黑塔子根拼音注音Hēi Tǎ Zǐ Gēn别名

    油柿根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乌柿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cathayensis Steward

    采收和储藏:9~11月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山地、河谷及山谷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常绿或半常绿小乔木,高10m左右。树冠开展,多枝,有刺;枝圆筒形,深褐色至黑褐色,散生近圆形小皮孔,小枝纤细,有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4mm,有微柔毛;叶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4-9cm,宽1.8-3.6cm,两端钝,上面光亮,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脉上面稍凸起,下面突起;侧脉纤细,每边5-8条。花雌雄异株;雄花生聚伞花序上,稀单生,花萼4深裂,裂片三角形,长2-3mm,两面密生柔毛,花冠壶状,两面有毛,4裂,裂片宽卵形,反曲,雄蕊16,分成8对,一长一短,花药线形,退化子房有粗伏毛;雌花单生,白色,芳香,萼4深裂,裂片卵形,长约1cm,有柔毛,先端急尖,花冠比萼短,壶形,有短柔毛,管长5mm,4裂,裂片覆瓦状排列,近三角形,反曲,退化雄蕊6,花丝有短柔毛,子房球形,有长柔毛,6室,花柱无毛,柱头6浅裂,伸出花冠外,花梗纤细,长2-4cm。浆果球形,直径1.5-3cm,嫩时绿色,熟时黄色;种子褐色,侧扁;萼宿存,4裂,长1.2-1.8cm,先端急尖,纵脉9条,果柄纤细,长3-5cm。花期4-5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或长条形,有的略弯曲,长30-40cm,直径1-2cm,有的数股分枝,具细须根。表面黑褐色,细腻,皮薄,内心坚硬,黄白色。气微,味略涩。

    以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性味

    苦;涩;性微寒

    注意

    《重庆草药》:体弱有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肺热;凉血止血;行气利水。主肺热咳嗽;吐血;肠风;痔血;水膨腹胀;疮疖;烧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复方

    ①治肠风下血: 黑塔子根四两,牛奶子很二两,落地金钱二两,葛菌二两。炖猪大肠服。 (《重庆草药》)②治内外痔疮: 黑塔子根、牛奶子根。炖猪大肠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气疾,丹停,臌胀。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治吐血,痔疮。

    3.《四川中药志》:除湿,利水,消肿。治牙痛。

    4.《重庆草药》:治肠风下血,肺热咳嗽。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蚌壳草根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别名咳嗽草、大铁扫把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区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半灌木,幼枝被毛。单......
  • 《中药大辞典》:蚌泪拼音注音Bànɡ Lèi别名活蚌水(《本经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蚌类的体内分泌液。功能主治清热,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烫伤。①《日华子本草》:......
  • 《中药大辞典》:蚌粉拼音注音Bànɡ Fěn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贝壳制成的粉。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
  • 《中药大辞典》:蚌肉拼音注音Bànɡ Ròu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肉。全年均可捕捉。原形态①背角无齿蚌贝壳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圆形,壳长约为壳......
  • 拼音注音Bànɡ Huā来源鸭跖草科紫万年青属植物紫万年青Rhoeo discolor (L’Her.) Hance,以花叶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或将花蒸约10分钟,晒干。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