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红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背叶拼音注音Hónɡ Bèi Yè别名

    红帽顶树、红背娘

    来源

    为大戟科山麻杆属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以根、叶入药。根四季可采,夏秋采叶,晒干。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止血。用于痢疾,小便不利,血尿,尿路结石,红崩,白带,腰腿痛,跌打肿痛;外用治外伤出血,荨麻疹,湿疹。

    用法用量

    根0.5~1两,叶3~5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红背叶拼音注音Hónɡ Bèi Yè别名

    红背娘、红帽顶(《广西中草药》),红罗裙(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杆。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坡、荒地的灌丛中。分布我国中部和东南、华南。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本,嫩枝有毛。单叶互生,阔心形或卵圆形,长6~15厘米,宽4~10匣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浅心形或近截平,基出脉3条,基部有红色腺体和2条线状附属体,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浅绿而带红色。被柔毛,嫩叶紫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小锯齿;叶柄长达7厘米,越至上部越短,老时变为红紫色。雄花序腋生,总状,长7~10厘米,苞片披针形,腋内有花4~8朵聚生,萼片2~3,雄蕊8;雌花序较短,顶生,花密集,萼片6~8,披针形,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球形,被灰白色毛,径8~10毫米。花期3~6月。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大量生物碱和酚性物质。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药理作用

    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根煎剂175克/公斤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敦咳法)。祛痰作用也艰显着(小鼠酚红法)。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根煎剂并无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豚鼠离体肺灌流),但在离体家兔回肠试验表现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

    ③抗菌作用

    试管试验只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性味

    《广西中草药》:"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①《广西中草药》:"解毒,除湿,止血,治痢疾,尿路结石或炎症,血崩,白带,风疹,疥疮,脚癣,龋齿痛,外伤出血。"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根:煎汤,0.5~1两。外用:叶: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鲜红背叶根3两,炒后水煎两次(每次约煎3小时),药液混合浓缩成30毫升,每服15毫升,每日两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115例,服药一个疗程后近期控制27例,显效41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80.9%。服两个疗程的疗效可有所提高。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红背叶拼音注音Hónɡ Bèi Yè别名

    红背娘、红帽顶、红罗裙。

    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Redback christmashush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杆的叶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chornea trewioises (Benth.)Muell.Arg.[Stipellaria trewioides Benth.]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全年均可采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和华南。

    原形态

    红背山麻杆 灌木或小乔木,幼枝被毛。叶互生;叶柄长达7cm,老时变为紫红色,越至上部的越短;叶片卵圆形或阔三角状卵形或阔心形,长6-15cm,宽4-12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平截或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被柔毛;基出脉3条,基部有红色腺体和2枚线状附属体。雄花序腋生,总状,苞片披针形,腋内有花4-8朵聚生,萼片2-3,雄蕊8;雌花序顶生,花密集,萼片6-8,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球形,被灰白色毛。直径约8-10mm。花、果期3-6月。

    毒性

    小鼠口服红背叶煎剂350g/kg,表现活动减少,无死亡;口服400g/kg,4只中3只死亡。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大量生物碱和酚性物质。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剂175g/kg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致咳法),祛痰作用也很显着(小鼠酚红法)。

    2.对平滑肌的作用:根煎剂并无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豚鼠离体肺灌流),但在离体家兔回肠试验表现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

    3.抗菌作用:试管试验只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归经

    膀胱;大肠;肺经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主痢疾;热淋;石淋;血尿;崩漏;带下;风疹;湿疹;疥癣;龋齿痛;褥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草药》:解毒,除湿,止血。治痢疾,尿路结石或炎症,血崩,白带,风疹,疥疮,脚癣,龋齿痛,外伤出血。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腰腿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百合子拼音注音Bǎi Hé Zǐ出处《纲目》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种子。功能主治孙思邈:“治肠风下血,百合子酒炒微赤,研末,汤服。“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百合子拼音注音Bǎi Hé Zǐ英文名seed of Gr......
  • 《中药大辞典》:百合花拼音注音Bǎi Hé Huā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花蕾。化学成分参见“百合“条。归经《滇南本草》:“入肺。“性味《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微苦。“注意《滇南本草》:“肺有风邪者忌用。“功能主治润肺......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味参拼音注音Bǎi Wèi Shēn别名小棕皮来源百合科肺筋草属植物百味参Aletris lanuginosa Bur. et Franch.,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补虚敛汗,止血。......
  • 拼音注音Bǎi Wèi Yè别名沙癞叶、三股筋来源樟科百味叶Neocinnamomum poilanei H. Liou,以叶、根皮、茎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祛瘀活血,散寒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瘀血肿痛,骨折,......
  • 拼音注音Bǎi Wěi Sǔn别名石竹根(《草木便方》),竹林梢、万花梢(《分类草药性》),黄牛尾巴(《贵州民间方药集》),竹林霄(《四川中药志》)。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万寿竹之根茎及根。夏,秋间采收。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