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红榔木

    《中药大辞典》:红榔木拼音注音Hónɡ Lánɡ Mù别名

    棉榔树

    出处

    《文山中草药》

    来源

    为榆科植物毛白榆树皮。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第2层皮,晒干研粉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下、河边、土质肥沃的地方。分布于云南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0~15米。树皮粗糙,嫩枝有薄毛。单叶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6厘米,宽3~4厘米,先端尖,边缘有锯齿,有10~13对侧脉,主脉略偏斜。果实倒卵形,先端有深凹口。

    性味

    苦涩,平。

    功能主治

    接骨,消肿,止血。

    复方

    ①治外伤出血:红棉木粉末适量,敷于创面,加压后包扎。

    ②治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红梅木研粉,加酒调为糊状,敷患处,三天换药一次。

    ③治跌打肿痛:红榔水粉末一至二钱酒冲服,日服二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红榔木拼音注音Hónɡ Lánɡ Mù别名

    大树皮

    出处

    出自《文山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毛榆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adrossowii Litw.var.virgata(Planch.)Grudz.[U.virgata Wall.ex Planch.;U.Pumila L.var.pilosa Rehd.]

    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去外皮,取第2层皮,晒干研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400m的坡地及山谷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纵裂;当年生枝密被柔毛。叶互生;叶柄长0.3-0.7cm;托叶早落;叶片卵形、椭圆形,稀菱形或倒卵形,长3-8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斜宽楔形,上面密生硬毛,粗糙,下面有柔毛,尤以脉上显着,有时无毛,但至少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翅果圆形或近圆形,长8-15mm,宽6-12mm,无毛,果翅淡绿色,果核部分淡红色,位于翅果中部,果梗被毛。花、果期2-3月。

    性味

    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主骨折;跌打伤痛;外伤出血;胃肠出血;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多有栽培,少有逸为野生。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以......
  •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
  •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别名甜格宿宿草来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热消炎,活血消肿。主治痨伤咳嗽,吐血气痈......
  • 《中药大辞典》:白苣拼音注音Bái Jù别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出处《千金·食治》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栽培种-白苣的茎、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莴苣“条。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别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线绿毛龟来源本品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 [S. dulcamara L. var. lyratum (Thu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