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獾肉

    《中药大辞典》:獾肉拼音注音Huān Ròu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鼬科动物狗獾。冬季捕捉,可用猎犬、烟熏、枪杀等法。

    生境分布

    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

    原形态

    狗獾(汪颖《食物本草》),又名:獾(《本草图经》),天狗(《纲目》),山獭、山狗(《东医宝鉴》)。

    休较肥大,身长45~55厘米,尾长11~13厘米。体重10~12公斤,吻长,鼻端尖,鼻垫与上唇间被毛。耳短,眼小。颈短粗。四肢粗壮,均具强有力的棕黑色爪,背毛粗而长,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搀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显。头部有3条白色纹,两颊自口角到头后各具1条,中央1条自鼻尖达头顶,其间夹有两条黑棕色宽带。耳背面及后缘黑棕色,上缘白色。下颏到腹部及四肢均为棕黑色。尾大部呈黄白色。

    栖于山麓、灌丛、荒野及湖边、溪边。爪强,掘洞而居,黄昏或夜间活动,性较凶猛。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性味

    《纲目》:"甘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图经》:"治小儿疳瘦,啖之杀蛔虫。"

    ②汪颖《食物本草》:"补中益气,宜人。"

    ③《纲目》:"功与貒同。"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獾肉拼音注音Huān Ròu别名

    狗獾、獾、天狗、山獭、山狗

    英文名Badger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纲目》:瑞,猪獾也,獾,狗獾也,二种相似而略殊。狗獾似小狗而肥,尖椽,矮足,短尾,深毛,褐色,皮可为裘须,亦食虫蚁瓜果。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es mele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冬季捕捉,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剔骨取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森林、山坡的灌丛、田野及湖泊、河流旁边。洞居,昼伏夜出, 杂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青海、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地。

    原形态

    狗獾,属鼬类中较大种,体长45-55cm,重10-12kg。体肥大颈部粗短。鼻端尖,鼻垫与上唇间被毛。耳短眼小,四肝粗短,前后足趾具利爪,尾较短。头部毛短,有3条白色纵纹,在其中隔以两条黑棕色纹。耳背黑棕色,耳缘白色。下颌、喉部黑棕色。体背有长而粗的针毛,整个背部颜色为黑棕色与白色混杂;体侧白色毛居多;腹面、四肢黑棕色,爪棕黑色。尾端为黄白色。

    归经

    肺经

    性味

    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祛风除湿;杀虫。主小儿疳瘦;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蛔虫症;酒渣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治小儿瘠瘦,吵之杀蛔虫。

    2. 汪颖《食物本草》:补中益气,宜人。

    3.《纲目》:功与揣同。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来源药材基源:为苏铁科植物华南苏铁的根或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cas rumphii Miq.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华南各地广为栽培,长江流域有盆栽。资源分布:原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越南、缅甸......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别名苦颠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实。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间林下或荒坡。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直立,具分枝,全体密被黄硬毛和针......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叶。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解毒止痉。治小儿惊厥。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别名龙须草、绣球草来源莎草科刺子莞Rhynchospora rubra (Lour.) 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华东、西南、华南。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淋浊。用法用量5钱,配伍其它药,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Gymnosporia variablis Loes.]采收和储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