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海红

    《中药大辞典》:海红拼音注音Hǎi Hónɡ别名

    海棠(《通志》),海棠梨(《纲目》),棠蒸梨(姚可成《食物本草》)。

    出处

    《饮膳正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西府海棠果实

    生境分布

    分布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云南等地,多为栽培。

    原形态

    西府海棠(《群芳谱》),又名:小果海棠、八棱海棠、实海棠

    小乔木,高3~5米。幼枝疏生柔毛,老时光滑。叶椭圆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毛;叶柄细,长2~4厘米。伞形总状花序,花呈淡红色,有深红晕,直径3~4厘米;花梗长2~3厘米,与萼筒均具短柔毛;萼片5,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与萼筒等长;花冠5瓣;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近球形,径约1~1.8厘米,红色带黄,基部凹陷,萼脱落或宿存。花期4月。果期9月。

    性味

    《饮膳正要》:"酸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饮膳正要》:"治泄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海红拼音注音Hǎi Hónɡ别名

    赤棠、海棠、海棠梨、棠蒸梨。

    英文名Fruit o Midget Crabapple, Midget Crabapple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西府海棠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micromalus Makino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或切成纵横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常见栽培的果树及观赏树。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等地。

    原形态

    西府海棠 小乔木,高2.5-5m。树枝直立性强;小枝嫩时被短柔毛,老时脱落,紫红色或暗褐色,具稀疏皮孔。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嫩叶被短柔毛,下面较密,老时脱落;叶柄长2-3.5cm;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早落。伞形总状花序,着花4-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2-3cm,嫩时被长柔毛,逐渐脱落;范片膜质,线状披针形,早落;花直径约4cm,萼筒外面密被白色长绒毛;萼片三角卵形,三角披针形至长卵形,全缘,长5-8mm,被白色绒毛;花粉红色,直径约4cm;雄蕊约20,花丝长短不等;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径l-1.5cm,红色,萼洼梗洼均下陷,萼裂片多数脱落,少数宿存。花期4-5月,果期8-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近球形,直径1-1.8cm,表面红色带黄,无斑点,光亮,基部凹陷,花萼脱落或宿存,内果皮革质,形似苹果。气清香,味微酸、甜。

    归经

    大肠经

    性味

    酸;甘;平

    功能主治

    涩肠止痢。主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食。

    各家论述

    《饮膳正要》:治泄痢。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慈竹叶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慈竹叶)。 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产四川、贵州等地。原形态慈竹(《......
  • 《中药大辞典》: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茎。性味下乳。功能主治内服:炖肉或煎汤,鲜者1~4两。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英文名rhizome ......
  • 《中药大辞典》:慈竹气笋拼音注音Cí Zhú Qì Sǔn别名阴慈竹笋子、阴笋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受病害之嫩苗。5~6月采集遭受病害的未出土的嫩笋,晒干。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微甘,无毒......
  • 拼音注音Cí Zhú Lì别名慈竹油。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
  • 《中药大辞典》:慈竹笋拼音注音Cí Zhú Sǔn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苗。功能主治①《分类草药性》:“烧灰研细,搽小儿肥疮。“②《重庆草药》:“调气,治脱肛,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炖团鱼吃。外用:烧存性调敷。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