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狗舌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舌草拼音注音Gǒu Shé Cǎo别名

    狗舌头草、白火丹草、铜交杯、糯米青、铜盘一枝香

    来源

    菊科千里光属植物狗舌草Senecio kirilowii Turcz.,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

    苦、微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用于肺脓疡,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白血病,口腔炎,疖肿。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狗舌草拼音注音Gǒu Shé Cǎo别名

    狗舌头草、白火丹草、铜交杯、糯米青、铜盘一枝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狗舌草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塘边、路边湿地。分布东北以至华东、西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多数,细索状。茎单一,直立,高20~65厘米,草质,有疏密不等的白色绒毛。基部叶莲座状,具短柄,椭圆形或近乎匙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边缘具浅齿或近乎全缘,两面均有白色绒毛,花后通常不雕落;中部叶卵状椭圆形,无柄,基部半抱茎;顶端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抱茎。头状花序3~9枚,成伞房状或假伞形排列;总苞筒状,苞片线状披针形,长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和背部有白色毛,边缘膜质;总苞基部无小苞;边缘舌状花,黄色,雌性,舌片长10毫米,宽4~5毫米,先端2~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3毫米,先端5齿裂。瘦果椭圆形,长约4毫米,两端截形,有纵棱与细毛;冠毛白色,长约7毫米。花期4~5月。

    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狗舌草3克(生药)/毫升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美蓝法)。本属植物中多含有吡咯哩唏定类生物碱(参见"大白顶草"),对肝脏有毒,有抗肿瘤作用,亦有报告或研究其致肝癌作用者。从欧狗舌草中提出的狗舌草碱,因其化学结构中的Necine为饱和者,即1,2位置上无双键,对肝脏无毒,而有阿托品样作用,但效力较阿托品弱20~30倍;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小剂量硫酸镁之中枢抑制作用;并能降压,其作用原理可能亦为中枢性。

    性味

    ①《唐本草》:"苦,寒,有小毒。"

    ②《履巉岩本草》:"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杀虫。治肺脓疡,肾炎水肿,疖肿,疥疮。

    ①《唐本草》:"主疥、瘙疮,杀小虫。"

    ②《履巉岩本草》:"治髭痈,收疮口。为细末,用少许贴患处。"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水,活血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研末撒或捣敷。

    复方

    ①治肺脓疡:狗舌草、金锦香各五钱。加烧酒半斤,密闭,隔水炖服,每天一剂,痊愈为止。

    ②治肾炎水肿:鲜狗舌草二至三株,捣烂,以酒杯覆敷脐部,每天四至六小时。

    ③治疖肿:狗舌草三至五钱。水煎服。(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狗舌草拼音注音Gǒu Shé Cǎo别名

    狗舌头草、白火丹草、铜交杯、糯米青、铜盘一枝香、九叶草、泽小车

    英文名Kirilow Groundsel Herb出处

    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狗舌草,叶似车前,无纹理,抽茎,花黄白,细。丛生渠堑湿地。

    2.《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疥瘙风疮,并皆有虫,狗舌草为末和涂之即瘥。四月、五月采茎,暴干。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狗舌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kirilowii Turcz. [Senecio campestris (Retz.) DC.]

    采收和储藏:春、夏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及塘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西南。

    原形态

    狗舌草 多年生草本,高20-65cm。根多数,细索状。茎直立,单一,有疏密不等的白色绒毛。基生叶稍呈莲座丛状,花后不凋落,有短柄;叶片椭圆形或近似匙形,长5-10cm,宽1.5-2.5cm,边缘有浅齿或近乎全缘,两面均有白色绒毛;茎生叶无柄,卵状椭圆形,基部半抱茎;上部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基部抱茎,叶形似狗舌。头状花序,数个在茎顶端排列成伞房状,花黄色;总苞筒状,长约8mm,直径达11mm;花梗1.5-5cm;总苞片1层,条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背面被蛛丝状毛,边缘膜质;舌状花1层,长圆形;筒状花多数。瘦果,圆柱形,有纵肋,被密毛,冠毛白色。

    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狗舌草3g(生药)/ml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美蓝法)。本属植物中多含有吡咯哩唏定类生物碱(参见大白顶草),对肝脏有毒,有抗肿瘤作用,亦有报告或研究其致肝癌作用者。从欧狗舌草(Senecio platyphyllus DC.)中提出的狗舌草碱(Platyphilline),因其化学结构中的Necine为饱和者,即1,2位置上无双键,对肝脏无毒,而有阿托品样作用,但效力较阿托品弱20-30倍;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小剂量硫酸镁之中枢抑制作用;并能降压,其作用原理可能亦为中枢性。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杀虫。主肿脓疡疖肿;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口腔炎;跌打损伤;湿疹;疥疮;阴道滴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疥、瘙疮,杀小虫。

    2.《履巉岩本草》:治疖痈,收疮口。为细末,用少许贴患处。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水,活血消肿。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龙胆拼音注音Bái Huā Lónɡ Dǎn来源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高山龙胆Gentian algida Pall.,以全草入药。7~9月采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肝胆,除湿热,健胃。用于流行性脑脊髓......
  • 《中国药典》:白芷拼音注音Bái Zhǐ英文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来源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
  • 《中药大辞典》:白芷叶拼音注音Bái Zhǐ Yè别名蒚麻(《别录》)。出处《别录》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叶片。功能主治《纲目》:“浴丹毒、瘾疹风疮。“复方①治风瘙隐轸:白芷根、叶煮汁洗之。(《千金方》)②治小儿身热:白......
  • 《中药大辞典》:白苋拼音注音Bái Xiàn别名糠苋,细苋(《别录》),野苋、猪苋(《本草图经》),假苋菜(《广州植物志》),绿苋(《拉汉种子植物名称》)。出处《别录》来源为苋科植物皱果苋的全草或根。春、夏采收。生境分布生田野间。分布我国南......
  • 拼音注音Bái Sū别名野苏麻、白苏子、玉苏子、苏梗来源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叶、嫩枝、主茎(苏梗)和果实(白苏子或玉苏子)入药。夏季采叶或嫩枝,7~8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