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抗癌六法

    李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根据“状态疗法”原则,中医抗癌六大法则是状态疗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固摄正气,振奋阳气,调理心、肝功能,促进体内毒素排除,达到阴阳和、脏腑和、气血和的目的。

    固摄法 固摄正气,防止正气的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正气本身具有对癌毒的固摄收束作用,在“正虚”状态下,癌毒的扩散与转移趋势超过了正气的防护约束力,疾病便会进展。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正气水平得以提升,抗癌、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同时受到抑制。常见药物:酸味药,如白芍、乌梅、五味子、酸枣仁、菝契等;涩味药,如龙骨、乌贼骨,椿根皮、赤石脂、芡实等;咸味药,如牡蛎、文蛤等。处方中某些药物或烧炭存性,或用醋制,如杜仲炭、小茴香炭、芍药炭,醋制大黄等。冬虫夏草补益固摄肺、肾之气;黄芪益气以固摄中气、卫气;桑螵蛸补肾固精;白果、蛤蚧敛固肺肾之气;山萸肉补肝肾,敛精气;莲子肉养心益肾补脾以敛精气。

    调心法《内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研究也显示,肿瘤与情志关系密切。临床常用药物有珍珠粉、琥珀粉、枣仁、夜交藤、牡蛎、远志等。

    柔肝法 我们认为肿瘤病在厥阴。从脏腑经络系统看,厥阴包括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从《伤寒论》厥阴篇并结合肿瘤临床分析,厥阴主要以足厥阴肝经为主.癌症的关键病机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气滞血瘀痰凝所致。

    传统中医认为肝为血海,为孕育生命之海,其性喜条达。正如《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为将军之官,主要作用在于治理体内出现的“动乱”,正如《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癌症的发生与肝气遏郁有密切关系。所以,临床中,通过柔肝,恢复肝的平衡,是对癌化有为无的首选。正如现代医家秦伯未先生在《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讲:“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温阳法 中医认为,肿瘤属阴瘤。临床证实,体质偏寒的人患肿瘤居多,肿瘤病人中寒症居多。肿瘤发展到晚期往往兼有阳虚症候,如畏寒肢冷,气短而喘,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浮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迟等,或为水气病,或为恶性积液。阳虚寒证责之于心、脾、肾,温阳亦当辨温通心阳、温补心肾,肿瘤病人温阳不仅仅是治疗阳虚,还可增强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津液代谢。常用药物: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硫黄、川椒目、吴茱萸、高良姜、鹿角胶、鹿茸等。

    通利二便法 通利二便是驱除毒邪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通利二便,可驱除有形邪气以除癌毒,攻肠胃之邪以调畅气机,防止有毒中药蓄积中毒中药,如蟾蜍、蜈蚣、斑蝥、巴豆、白砒、轻粉、红粉等有毒。常用药物有大黄、元明粉、二丑、槟榔、番茄叶、巴豆、土茯苓、金钱草等。

    以毒攻毒 癌毒是目前中医肿瘤界普遍认为肿瘤发病因素中的“毒邪为患”之毒。癌毒的产生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调养不慎的原因,各种原因使五脏蓄毒不流癌毒就产生了。只有体内有癌毒,复加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的诱发,才有可能患癌。治疗癌毒,除有华佗的“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手术疗法外,主要有“以毒攻毒”的治法。常用药物有斑蝥、蟾蜍、砒石、狼毒、钩吻、喜树、壁虎、白花蛇、轻粉等。但临床采用这些药物的时候,必须全面了解“以毒攻毒”方药副反应、治疗及中毒剂量,选用合适的的剂型,临床注意服药时间及方法。一般而言,“以毒攻毒”方药晨起空腹服用或两饭之间服用效力专宏,而对消化道刺激较重者及体质较弱者宜饭后服。马钱子制剂宜睡前服,宜用蜂蜜及浓糖水送服。斑蝥制剂宜用鸡蛋清送服。

更多中药材
  •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我们处在什么恶劣的生活条件之下,只要有食物和水我们都是能够顽强生活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所以渐渐的对身体的健康和营养均衡开始重视了起来,大多数的朋友都喜欢吃蔬菜,比如紫苏,那么到底紫苏怎......
  • 妇科疾病的出现,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扰,现在妇科疾病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盆腔炎就是其中一种高发的疾病,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很有可能对于女性的生育造成影响;现在有很多药材有治疗盆腔炎的效果,对于紫苏这种植物,我们应该都见过吧,那......
  • 在怀孕之后,一般孕妇的体质都会改变,而且性格和口味等等都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家属就需要多注意孕妇的情绪变化了,而且还要对孕妇的饮食格外的注意,并不是怀孕之后就需要大补的,如果我们随便给孕妇使用中药材的话,很有可能会对孕妇肚子里面的胎儿造成伤害......
  •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多于初春及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干燥,切厚片。羌活根茎为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长4至13厘米,直径0.6至2.5厘米。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了间短缩,呈紧......
  • 马尾连与黄连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它们性苦寒,有很好的清热燥湿解毒功效,对于湿热火毒诸证可以相互代用,但是,马尾连与黄连也有所区别,那么,马尾连黄连的区别有哪些叱?下面我们具体的看一下马尾连黄连的区别有哪些。【马尾连与黄连的区别】一、马尾连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