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尾草拼音注音Gǒu Wěi Cǎo别名

    莠、光明草、光明子[种子]、金毛狗尾草、谷莠子、毛毛草、毛嘟嘟、狗毛尾

    来源

    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的全草花穗种子亦入药。秋季采收,分别晒干。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祛风明目,清热利尿。用于风热感冒,砂眼,目赤疼痛,黄疸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狗尾草拼音注音Gǒu Wěi Cǎo别名

    莠(《诗经》),光明草、阿罗汉草(《纲目》),狗尾半支(《纲目拾遗》),谷莠子(《植物名汇》),洗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犬尾草、犬尾曲(《福建民间草药》)。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狗尾草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长于荒野、道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根须状,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通常较细弱。叶鞘较松弛,无毛或具柔毛;叶舌具长1~2毫米的纤毛;叶片扁平,长5~30厘米,宽2~15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略呈圆形或渐窄,通常无毛。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形,长2~15厘米,微弯垂或直立,绿色、黄色或变紫色;小穗椭圆形,先端钝,长2~2.5毫米;第一颖卵形,具3脉,第二颖具5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有一窄狭的内稃。谷粒长圆形,顶端钝,具细点状皱纹。花果期夏秋间。

    性味

    ①《陆川本草》:"凉,淡。"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除热,去湿,消肿。治痈肿,疮癣,赤眼。

    ①《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险,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②《纲目拾遗》:"治疔痈癣。面上生癣,取草效茎揉软,不时搓之。"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治目疾。又用治麻(疣)子。"

    ④《陆川本草》:"去湿,消肿。治黄水疮。"

    ⑤《重庆草药》:"治目疾流泪起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远年眼目不明: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分类草药性》)

    ②治羊毛癍(一名羊毛痧):以狗尾草煎汤内服,外用银针挑破红瘰,用麻线挤出瘰中白丝如羊毛状者,否则胀死。(《周益生家宝方》)

    备注

    西藏地区使用的狗尾草,为金狗尾草的全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狗尾草拼音注音Gǒu Wěi Cǎo别名

    莠、莠草子、莠草、光明草、阿罗汉草、狗尾半支、谷莠子、洗草、大尾草、大尾曲、毛娃娃、毛嘟嘟、毛毛草

    英文名Green Bristlegrass Herb, Herb of Green Bristlegrass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莠草,秀而不实,故字从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茎治目痛,故方士称为光明草,阿罗汉草。原野垣墙多生之。苗叶似粟而小,其穗亦似粟,黄白色而无实,采茎筒盛,以治目病。恶莠之乱苗,即此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狗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taria viridis(L.) Beauv.[Panicum viride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野、道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狗尾草,一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0-100cm,基部径达3-7mm。叶鞘松驰,边缘具较径的密绵毛状纤毛;叶舌极短,边缘有纤毛;叶片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形,几成栽状或渐窄,长4-30cm,宽2-18mm,通常无毛或疏具疣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或基部稍疏离,直方或稍弯垂,主轴被较长柔毛,长2-15cm,宽4-13mm(除刚毛外),刚毛长4-12mm,粗糙,直或稍扭曲,通常绿色或褐黄到紫红或紫色;小穗2-5个簇生于主轴上或更多的小穗着生在短小枝上,椭圆形,先端钝,长2-2.5mm,铅绿色;第1颖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3,具3脉,第2颖几与小穗等长,椭圆形,具5-7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先端钝,其内稃短小狭窄,第2外稃椭圆形,具细点状皱纹,边缘内卷,狭窄;鳞被楔形,先端微凹;花柱基分离。颖果灰白色。花、果期5-10月。

    性状

    西藏地区使用的狗尾草,为金狗尾草Setaria glauca(L.)Beauv.的全草。

    化学成分

    本品含淀粉(starch)。

    药理作用

    用狗尾草花粉制成抗原浸出液(浓度1:100),皮内注射0.02ml于哮喘患者,以注射部位风团>5mm并绕以红晕者为阳性,阳性率为74.4%(163/219)。对25例狗尾草花粉抗原反应阳性者,用狗尾草花粉作为抗原,采用小量全血法测定其嗜碱细胞组胺释放率(HRBT),同时测定期血清总IgE。结果HRBT阳性率88%(22/25例),20例血清总IgE增高(阳性率80%)。提示狗尾草花粉是一重要致敏原。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主风热感冒;黄疸;小儿疳积;痢疾;小便涩痛;目赤涩痛;目赤肿痛;痈肿;寻常疣;疮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可用一对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凡赤眼拳毛例睫者,翻转目脸,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2.《本草纲目拾遗》:治疔痈癣。面上生癣,取草数茎揉软,不时搓之。

    3.《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治目疾。又用治麻(疣)子。

    4.《陆川本草》:去湿,消肿。治黄水疮。

    5.《重庆草药》:治目疾流泪起雾。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慈乌胆拼音注音Cí Wū Dǎn别名乌鸦胆(《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鸦科动物寒鸦的胆。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明日开瞽,功胜空青,点青盲最验。解藤黄毒。“复方治烂弦风眼及翳障:乌鸦胆点之。(王玷桂《不药良方》)摘......
  • 《中药大辞典》: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别名茨菇(《药性论》),白地栗(《本草图经》),慈菇(《滇南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球茎。生境分布生沼泽中。各地均有分布。原形态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别录》),槎牙(《唐本草》)......
  • 《中药大辞典》:慈姑叶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叶片。性味①《本草图经》:“味甘微苦,寒,无毒。“②《重庆草药》:“(全株)辛辣,有小毒。“功能主治消肿,解毒。治疮肿,丹毒,恶疮。①《日华子本草》:“研敷蛇虫......
  • 《中药大辞典》: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泽泻利植物慈姑的花。功能主治《中国医学大辞典》:“明目,去湿。治一切疗肿痔漏。““祛湿之功,同于茵陈。“用法用量治一切疔疮:慈姑花适量。用冷开水洗净,捣敷患处。孕妇忌......
  • 拼音注音Cí Zhú别名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来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以竹芯、竹叶、竹根(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甘,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