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茶油

    《中国药典》:茶油拼音注音Chá Yóu来源

    本品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或小叶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ms.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本品在氯仿、乙醚或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在25℃时应为0.909~0.915(附录ⅦA)。折光率在25℃时应为1.466~1.470(附录ⅦF)。

    贮藏

    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鉴别

    取本品2ml,小心加入新制放冷的发烟硝酸-硫酸-水(1:1:1)10ml 中,放置片刻,两液接界处显蓝绿色。

    功能主治

    用作注射用茶油的原料及软膏基质。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茶油拼音注音Chá Yóu别名

    楂油(《农政全书》),拌树子油(《纲目拾遗》)。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种子的脂肪油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性味

    甘,凉。

    ①《农政全书》:"性寒。"

    ②《纲目拾遗》:"味甘,性凉。"

    ③《福建中草药》:"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治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疥癣,汤火伤。

    ①《农政全书》:"疗疮疥,退湿热。"

    ②《纲目拾遗》:"润肠清胃,杀虫解毒。"

    ③《随患居饮食谱》:"润燥,清热,息风,利头目。"

    用法用量

    内服:冷开水送服1~2两。外用:涂敷。

    复方

    ①治绞肠痧:油茶种子油二两。冷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脸部生癣:茶油涂患部,日涂数次。(《岭南草药志》)

    ③治汤火伤:茶油、鸡蛋清、百草霜。共擂细,搽伤处。(《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肠梗阻用生茶油150~200毫升,1次口服。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症状,如茶油服后立即吐出者,必须坚持再服,或服后立即给予盐姜两片咀嚼,有一定止呕作用;对于不能坚持口服及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采用胃管缓缓注入法。治疗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102例,有一定疗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茶油拼音注音Chá Yóu别名

    楂油、茶子油。

    英文名Tea-seed Oil出处

    1.《农政全书》:作(楂)油法:每岁于寒露前三日收取楂子则多油,迟则油干。收子宜晾之高处,令透风,过半月则罅发,取去斗,欲急开则摊晒一两日尽开矣。

    2.《纲目拾遗》:茶油,煎熬不熟,食之令人泻。

    3.《随息居饮食谱》:茶油,烹调肴馔,日用即宜,蒸熟用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种子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olelfera Abel[C.oleosa (Lour.)Rehd.]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榨取油。

    生境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

    原形态

    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m,稀达8m。树皮淡黄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mm,有毛;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9cm,宽1.8-4.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或中脉有硬毛,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侧脉不明显。花两性,1-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3-5cm,无梗;萼片通常5,近圆形,外被绢毛;花瓣5-7,白色,分离,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数,无毛,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丝状绒毛,花柱先端三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5cm,果皮厚,木质,室背2-3裂。种子背圆腹扁,长至2.5cm。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在氯仿、乙醚、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在25℃时为0.9.9-0.915。折光率在25℃时为1.466-1.470。碘值为80-88。皂化值为185-196。酸值不大于3。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2ml,小心加入新制冷的发烟硝酸-硫酸-水(1:1:1)10ml中,放置片刻,两液接界处显蓝绿色。

    (2)取本品3ml加石油醚3ml,溶液成澄清液,加亚硝酸钠结晶少量与稀硫酸数滴,即有气泡发生,强力振摇后,静置片刻观察,油液层应澄清,油液与酸液接界处亦不得显混浊。(检查是否掺桐油)(3)取本品5ml,置试管中,加含硫黄的二硫化碳溶液(1→100)与戊醇的等容混合液5ml,置饱和食盐水浴中,注意缓缓加热至泡沫停止(除去二硫化碳),继续加热使水浴保持沸腾,2h内不得显红色。(检查是否掺棉子油)

    归经

    大肠经

    性味

    甘;凉;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润肠;杀虫。主痧气腹痛;便秘;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疥癣;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冷开水送服30-60g。外用:适量,涂敷。

    复方

    ①治绞肠痧:油茶种子油二两。冷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②治小儿脸部生癣:茶油涂患部,日涂数次。(《岭南草药志》)③治汤火伤:茶油、鸡蛋清、百草霜。共擂细,搽伤处。(《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肠梗阻。用生茶油150-200ml,1次口服,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症状,如茶油服后立即吐出者,必须坚持再服,或服后立即给予盐姜两片咀嚼,有一定止呕作用;对于不能坚持口服及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采用胃管缓缓注入法,治疗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102例,有一定疗效。

    各家论述

    1.《农政全书》:疗疮疥,退湿热。

    2.《纲目拾遗》:润肠清胃,杀虫解毒。

    3.《随息居饮食谱》:润燥,清热,息风,利头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òu Yóu Guǒ别名大香果、香桂子、野香油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三股筋香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thomsonii Allen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果熟时采,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
  •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灵丹拼音注音Chòu Línɡ Dān别名鹿耳林、大黑药来源菊科臭灵丹属植物臭灵丹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以根或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热......
  • 别名狮子草、臭叶子、山林丹。英文名Herba Laggerae。药用部位菊科植物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Candolle) Bentham 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形态草本。茎直立,粗壮或细弱,高达1米,茎翅连续或有时......
  •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牡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别名矮桐子、大红花、臭枫根、臭八宝、臭芙蓉、矮脚桐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以根及叶入药。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备用。性......
  • 《中药大辞典》: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别名臭枫根(《植物名实图考》)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9~10月间采收,晒干。性味辛苦,温。①《分类草药性》:“味淡苦。“②《福建民间草药》:“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