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苍耳根

    《中药大辞典》:苍耳根拼音注音Cānɡ ěr Gēn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苍耳

    化学成分

    含糖甙,有抗癌作用。

    药理作用

    根的水或甲醇提取物(含甙,融点242℃)能延长接种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寿命。

    性味

    《食疗本草》:"温。"

    注意

    《医林纂要):"忌猪肉、糯米。"

    功能主治

    治疔疮,痈疽,缠喉风,丹毒,高血压,痢疾。

    ①《食疗本草》:"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

    ②《医林纂要》:"治同苍耳子,作浴汤去风润燥。"

    ③《广西中药志》:"治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0.5~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或熬膏涂。

    复方

    ①治一切丁肿: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之。(《千金方》)

    ②治一切厅肿:苍耳根三两半,乌梅五个,连须葱三根。酒二钟,煎一钟,热服取汗。(《秘传经验方》)

    ③治痈疽发背,无头恶疮,肿毒疔疖,风痒臁疮,牙疼喉痹: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熬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贴,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每日用酒服一匙。(《濒湖集简方》万应膏)

    ④治缠喉痹风:苍耳草根,老姜一块,同研烂滤汁,以温无灰白酒,和汁服。(《经验良方》)

    ⑤治丹毒流火:鲜苍耳草根与叶,煎汤,熏洗红肿处。(《贵阳市秘方验方》)

    ⑥治高血压:苍耳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⑦治痢疾:苍耳根一两。煨红糖水服。(《贵州草药》)

    ⑧治肾炎水肿:苍耳根一两。水煎服或配伍应用。(《云南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苍耳根拼音注音Shēnɡ ěr Gēn英文名Root of Siberian Cocklebur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苍耳或蒙古苍耳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沟旁、田边、草地、村旁等处。

    2.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质荒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河北。

    原形态

    1.苍耳 一年生草本,高20-90cm。根纺锤状,分枝或不分枝。茎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圆柱形, 上部有纵沟,被灰白以糙伏毛。叶互生;有长柄,长3-11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表,长4-9cm,宽5-10cm,的全缘,或有3-5不明显浅裂,先尖或钝,基出三脉,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被粗糙或短白伏毛。头状花序近于无柄,聚生,单性同株;雄花序球形,,总苞片,总苞片小,1列,密生柔生,花托柱状,托片倒披针表,小花管状,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长圆状线形;雌花序卵形,总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内列苞片大,结成囊状卵形,2室的硬体,外面有倒刺毛,顶有2圆锥状的尖端,小花2朵,无花冠,子房在总苞内,每室有1花,花柱线形,突出在总苞外。成熟具瘦果的总苞变墅坚硬,卵形或椭圆形,边同喙部长12-15mm,宽4-7mm,绿色,淡黄色或红褐色,喙长1.5-2.5mm;瘦果2,倒卵形,瘦果内含1颗种子。花花期7-8月,果期9-10月。

    2.蒙古苍耳 本种与苍耳的区别是:成离的具瘦果的总苞椭圆形,连喙长18-20mm,宽8-10mm,外面具较疏的总苞刺,总苞刺坚硬,刺长2-5.5mm(通常5mm),基部增粗。

    药理作用

    根的水或甲醇提取物(含甙,融点242℃)能延长接种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寿命。

    性味

    叶微苦;性平;小毒

    注意

    《医林纂要》:忌猪肉、糯米。

    功能主治

    消热解毒;利湿。主疔疮;痈疽;丹毒;缠喉风;阑尾炎;宫颈炎;痢疾;肾炎水肿;乳糜尿;风湿曾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或熬膏。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熬膏涂。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

    2.《医林纂要》:治同苍耳子,作浴汤去风润燥。

    3.《广西中药志》:治咳嗽。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ā Yuè Hún Zǐ别名胡棒子、无名子。出处阿月浑子始载于《本草拾遗》,云:“阿月浑子……生西国诸蕃,云与胡榛子同树,一岁棒子,二岁浑子也。”《纲目》亦录着,引《海药本草》云:“按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
  • 《全国中草药汇编》:阿氏蒿拼音注音ā Shì Hāo来源菊科阿氏蒿Artemisia adamsii Be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胃。主治肺炎,胃炎,喉炎,扁桃体炎,结膜炎。用法用量配方用,......
  • 《全国中草药汇编》:阿育魏实拼音注音ā Yù Wèi Shí来源伞形科阿育魏实Trachyspermum ammi (L.) Sprague,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新疆。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理气开胃,止痛。主治风湿疼痛,胃寒腹痛......
  • 《全国中草药汇编》:阿里红拼音注音ā Lǐ Hónɡ别名落叶松茸来源真菌类多孔菌科层孔菌属苦白蹄Fomes officinalis (Vill. ex Fr.) Ames,以子实体入药。夏秋采,除去粗皮晒干或搓碎。性味甘、苦,温。功能主治温......
  • 《中国药典》:阿魏拼音注音ā Wèi别名臭阿魏、细叶阿魏英文名RESINA FERULAE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 或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