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臭梧桐花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花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别名

    龙船花(《泉州本草》)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

    功能主治

    治头风,痢疾,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末或浸酒。

    复方

    ①治风气头风:臭梧桐花阴干,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临卧酒下。(《医方集听》)

    ②止痢:来年臭梧桐花,煎汤服。(《纲目拾遗》)

    ③治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五钱。捣烂泡酒服。(《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臭梧桐花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别名

    龙船花、后庭花

    英文名Flower of Harlequin Glorybower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采收和储藏:6-7月采花,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原形态

    海州常山,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m。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cm,宽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腑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cm,花序梗长3-6cm,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归经

    肺;肝;大肠经

    性味

    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降压;止痢。主风气头痛;高血压病;痢疾;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或浸酒。

    复方

    ①治风气头风:臭梧桐花阴干,浇存性为末。每服二钱,临卧酒下。(《医方集听》)②止痢:隔中臭梧桐花,煎汤服。(《纲目拾遗》)③治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五钱。捣烂泡酒服。(《泉州本草》)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别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别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性状......
  • 《中药大辞典》:楮叶拼音注音Chǔ Yè别名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出处《别录》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鞣质。性味甘,凉。①《别录》:“味甘,无毒。“②《日华......
  • 《中药大辞典》:楮头红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秋季采,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直立草本,高10~......
  • 《中药大辞典》:楮实拼音注音Chǔ Shí别名谷实、谷子(《千金方》),楮实子(《素问病机保命集》),楮桃(《濒湖集简方》),角树子、野杨梅子(《江苏植药志》),构泡(《重庆草药》),谷木子、谷树子、谷树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药》)。出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