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征要》 (九)涩大肠

    作者: 李中梓

    (见补气)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脾经。畏恶同白术。产茅山者佳。泔浸,蒸晒。

    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诊恶疾。

    苍术为湿家要剂,痰与气俱化,辛温快气,汗与郁并解。芳气辟邪,得天地之正气者欤。

    苍术与白术,功用相似,补中逊之,燥性过之,无湿者便不敢用,况于燥证乎。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经。

    健脾消水肿,益气充肌肤。

    楮实,虽能消水健脾,然脾胃虚寒者勿用。

    味甘,性平,入脾经。

    水肿初起,饮之可消,虽药味平常,而奏功甚妙。

    农村用之治浮肿有效,盖健脾行水之功也。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脾、肾三经。去壳,盐水炒,研细。

    温中进食,补肾扶脾。摄涎唾,缩小便。安心神,止遗浊。

    辛能开散,使郁结宣通,行阳退阴之药也。古人进食,必先益志,为其于土中益火故耳。

    益智,功专补火,如血燥有热,及因热而遗浊者,不可误入也。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肾三经。忌见火。畏郁金。去丁盖。鸡舌香,是其别名。

    母丁香乃其大者。

    温脾胃而呕呃可瘳,理壅滞而胀满宜疗。腹痛能止,口臭堪去。齿除疳,痘发白灰。

    脾为仓廪之官,伤于饮食生冷,留而不去,则为壅胀,或为呕呃,暖脾胃而行滞气,则胀呕俱瘳也。

    丁香辛热而燥,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脾二经。去挺,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

    温脾除呕逆,定泻理心疼。鼻渊牙痛,俱作外用。

    古方用此,百中之一,以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损目也。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