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酸、涩,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
泻痢久而肠虚,崩带多而欲脱。水煎服而下蛔。汁点目而止泪。
榴味酸涩,故入断下崩中之剂。若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味苦,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止泻痢称奇,固精液颇效。
新痢起,湿热甚者忌服。
俗称臭椿。味苦涩、性寒,有小毒。东引者良、以醋炙之。
涩血止泻痢、杀虫收产肠。
苦寒之性,虚寒者禁用,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止入丸用,不入汤煎。
椿白皮,即香椿,主用相仿,力稍逊之。
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肾、大肠三经。忌铜铁器。
用浆水于砂盆中研,焙干再研,如鸟犀色。
固肠医泻利,敛肺治咳血。兴阳事,止遗泄。外用能止牙疼,能染须发,能治口疮阴疮,能涂酒渣之鼻。
此药有功于止涩,然亦不宜独用多用也。
味酸、辛,性大温,无毒。入心、脾、大肠三经。畏芫花,恶大黄、松脂。,水飞。
久患肠,频频脱肛。生肌长肉,外治痈疡。
石脂固涩,新痢家忌用。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味酸、涩,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
泻痢久而肠虚,崩带多而欲脱。水煎服而下蛔。汁点目而止泪。
榴味酸涩,故入断下崩中之剂。若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味苦,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止泻痢称奇,固精液颇效。
新痢起,湿热甚者忌服。
俗称臭椿。味苦涩、性寒,有小毒。东引者良、以醋炙之。
涩血止泻痢、杀虫收产肠。
苦寒之性,虚寒者禁用,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止入丸用,不入汤煎。
椿白皮,即香椿,主用相仿,力稍逊之。
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肾、大肠三经。忌铜铁器。
用浆水于砂盆中研,焙干再研,如鸟犀色。
固肠医泻利,敛肺治咳血。兴阳事,止遗泄。外用能止牙疼,能染须发,能治口疮阴疮,能涂酒渣之鼻。
此药有功于止涩,然亦不宜独用多用也。
味酸、辛,性大温,无毒。入心、脾、大肠三经。畏芫花,恶大黄、松脂。,水飞。
久患肠,频频脱肛。生肌长肉,外治痈疡。
石脂固涩,新痢家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