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医首重望闻,次贵问切,人皆知之矣。至于痧,而望闻有所未明,问切有所未尽,医其可以已乎?吾观世有暗痧而人不识,往往多误,则曷不取痧筋以验之。盖针锋所刺,不过锋尖微微入肉,有痧毒者,方有紫黑血流;若无痧毒者,其锋尖虽刺,点滴全无。故痧有痧筋可辨,亦如别病之有别症可辨也。然则痧筋所现者,青紫之色,所原者,乃本于血中之有其毒欤。夫血中有毒,既无可消,自宜知放,放有不尽,则宜刮、宜药,审寒凉而权轻重,借草木以挽凶危。凡以驱夫痧毒之所留滞者,而救其大命焉尔。奈何有不信痧者,徒受夫痧症之实祸,而甘心于自毙乎。
《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着。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夫医首重望闻,次贵问切,人皆知之矣。至于痧,而望闻有所未明,问切有所未尽,医其可以已乎?吾观世有暗痧而人不识,往往多误,则曷不取痧筋以验之。盖针锋所刺,不过锋尖微微入肉,有痧毒者,方有紫黑血流;若无痧毒者,其锋尖虽刺,点滴全无。故痧有痧筋可辨,亦如别病之有别症可辨也。然则痧筋所现者,青紫之色,所原者,乃本于血中之有其毒欤。夫血中有毒,既无可消,自宜知放,放有不尽,则宜刮、宜药,审寒凉而权轻重,借草木以挽凶危。凡以驱夫痧毒之所留滞者,而救其大命焉尔。奈何有不信痧者,徒受夫痧症之实祸,而甘心于自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