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治伤寒脾胃气不和,汗前汗后,呕逆腹胀,虚气攻刺,心胁疼痛,及治咳嗽。(见罗适伤寒救俗方。
浓朴(去粗皮,姜汁浸炒黄) 茴香(炒) 陈皮(浸,去穣,焙) 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枳壳(汤浸去穣,麸炒黄) 川芎(炒)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炒)甘草(炙) 麻黄(去节)
上各等分为末,杏仁别研,一处和匀,每服二钱,葱白三寸,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此药调理伤寒汗后气虚,甚有奇效,凡病患若手足指节逆冷,呕恶,有阴毒伤寒之证,急并三五服,自然回阳,顺气,汗出,如服了觉身热,汗久未行,却并服金沸散表之。年老伤寒,不问阴阳二毒,并先服顺气散,三两服后,方服金沸散,表汗。少壮者若是阳毒,并先表汗,后用此药调气,若被风雨逼湿,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