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时病论歌括新编》 (五)温疟

    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伏藏于骨髓之中,交夏阳气大泄,腠理不密,或有所用力,伏邪与汗并出,此邪藏于肾,自内而达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其气复入,入则阳虚,阳虚生外寒矣。其症先热后寒,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凉。脉象阳浮而阴弱,宜以清凉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即去淡豉加麦冬、花粉。如舌苔化为焦黑者,以清热保津治之。嘉言云:"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阴,恐十数发而阴精尽,尽则真火自焚,顷之死矣"。

    『歌括』

    温疟冬令感寒风,当不即病伏髓中。

    春不发病夏用力,阳气大泄腠理松。

    伏邪并汗邪藏肾,自内达外温疟成。

    阳浮阴弱汗多少,先热后寒渴凉饮。

    清热透邪急当进,汗多去豉加麦粉。

    苔转焦黑急壮水,清热保津以救阴。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作者:
    苏敬等20余人编写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