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是言风伤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为飧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是言风气通肝,春肝木旺,木胜脾土,故为洞泄;《针经》:"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三者名异而实同。《难经》又云:"湿多成五泄"。(五泄: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见《难经·第五十七难》)。)据此泄痢之疾,除风木伏气外,脾虚湿胜,实致病重要因素之一。故雷氏论治,多以补中泻木,补火生土,暖培卑监等为基本方法,随证加减。综观其意,对脾胃功能特别重视,盖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且与消化功能有直接重要影响故耳。但其中有非因伏气为病者,而雷氏一并言之,盖便于互相参照,以资鉴别,临床幸勿忽诸。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是言风伤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为飧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是言风气通肝,春肝木旺,木胜脾土,故为洞泄;《针经》:"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三者名异而实同。《难经》又云:"湿多成五泄"。(五泄: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见《难经·第五十七难》)。)据此泄痢之疾,除风木伏气外,脾虚湿胜,实致病重要因素之一。故雷氏论治,多以补中泻木,补火生土,暖培卑监等为基本方法,随证加减。综观其意,对脾胃功能特别重视,盖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且与消化功能有直接重要影响故耳。但其中有非因伏气为病者,而雷氏一并言之,盖便于互相参照,以资鉴别,临床幸勿忽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