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圣济总录》 阳厥

    论曰内经曰、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夫阴阳不可偏胜,偏胜则气逆,阳厥者、阳胜而气逆之谓也,盖阳气暴折。则郁而不散,故多怒而狂,怒则气上,故颈脉动而大疾者,为阳厥之证也,其治,夺食即已。盖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阳盛故厥逆怒狂。夺食者,所以平其气也。

    治阳厥善怒,除烦下气,铁落饮方

    铁落(染皂铁浆是)

    上一味,每服用重汤内温一盏饮之。食后。

    治阳气厥,多怒而狂,颈脉复动,赤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 人参 羚羊角(镑各三两) 远志(去心) 大黄(锉炒各半两) 甘草(炙锉一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阳厥多怒。狂躁不安,上攻头颈,竹沥石膏汤方

    竹沥(旋入) 石膏(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 栀子仁 升麻 玄参 生地黄 知母(焙各三分

    上八味,除竹沥外,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入竹沥半合,再煎三沸温服。食后临卧日三服。

    治阳厥气逆,胸膈烦闷,忿忿饶怒,如发狂状,竹叶茯苓汤方

    淡竹叶(一升)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生地黄(一升) 丹参 玄丹(各三两) 干蓝车前草(各一

    上八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六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滓更入蜜半合,煎三沸、温服,不拘时,日二服。

    治阳气偏胜,气厥多怒。心胸烦满,状如狂邪,颈脉皆动者,犀角丸方

    犀角屑 防风(去叉各一两) 升麻 萎蕤(各三分) 枳实(麸炒) 石膏(碎各半两) 甘草(炙锉一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成,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熟水下,不计时候,日三服,渐加至三十丸。

    治阳厥多怒,气逆发狂,胸膈闷。茯苓大黄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大黄(锉微炒) 羚羊角(镑) 黄芩(去黑心) 甘草(微炙锉)枳壳(去瓤麸炒各一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淡竹叶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治阳厥怒狂。防风茯苓汤方

    防风(去叉) 赤茯苓(去黑皮) 萎蕤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丹参(各一两三分) 细辛(去苗叶二两) 甘草(炙一两) 升麻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射干(一两)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大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治气逆怒狂,阳气暴厥,竹沥汤方

    竹沥(一升) 麻黄(去根节三分) 石膏(二两) 生姜 芍药(各一两) 大青 栀子仁 升麻 赤

    上一十二味,除竹沥外, 咀如麻豆大,每服六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下竹沥半合,再煎三沸,温服日二。

    治阳厥怒狂气逆,泄热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切焙)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 芍药 杜蘅 枳实(去瓤麸炒) 细辛(去苗叶)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竹叶十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治阳厥狂怒。定神丸方

    白茯苓(去黑皮) 远志(去心) 防风(去叉) 人参 柏子仁(炒各一两一分) 龙骨(一两半) 牡蛎

    上九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熟水下。日再服。

    治阳厥气逆,善怒狂妄不常,羚羊角汤方

    羚羊角(镑) 五味子 葳蕤 茯神(去木) 远志(去心) 沙参(去芦头) 酸枣仁(微炒各三分) 龙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