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圣济总录》 风

    论曰风邪中于阴。发于五脏。其状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身软而汗。眼下及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汗不出。身体强直者死。盖风中于阴。脏气承之。风邪与血气相搏。经脉凝泣。阴阳之气。不得偕行。营卫不流。所以目瞑不知人也。

    喉者所以通气。气既不利。故喉中噫噫然有声。身软而汗。则表里疏通。筋脉和缓。阳气得复。故可治也。

    治风 舌强不语。昏冒不知人。喉中作声。独活汤方

    独活(去芦头) 生葛根(去皮细锉如麻豆大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桂(去粗皮) 芍

    上五味。将四味粗捣筛。与葛根拌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风 邪气入脏。四体不收。不自知觉。口不能语。冒昧不知痛痒。麻黄汤方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八两) 桂(去粗皮)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芎(各二两) 干姜(炮) 甘草(炙)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当归(切焙一两半) 石膏(碎三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入竹沥半合。再煎三五沸。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风 咽喉作声。言语謇涩。马尾散方

    白马尾(一团如鸡卵大急火烧)

    上一味。碾末。酒服一字。渐至半钱匕。日夜三服。勿令病患知。

    治风 精神不明。舌强语涩。桂末吹鼻方

    桂(紫色者去粗皮半两)

    上一味。捣罗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及置舌下。

    治风 舌强不语。精神冒闷。石菖蒲末吹鼻方

    菖蒲(石上九节者刮净半两)

    上一味。取新者捣罗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治风 不语。体强不知人。梁尘吹鼻方

    梁上尘

    上一味。取少许。吹入鼻中。

    治风 舌强不能言。四肢拘急。迷闷不知人。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 麻黄(去根节各二两) 白术 黄芩(去黑心) 赤芍药 桂(去粗皮)防己 芎 人参 甘草(炙) 附子(炮裂去皮脐)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风 咽中作声。舌强语涩。心膈不利。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镑) 前胡(去芦头) 桂(去粗皮) 芎 麻黄(去根节) 秦艽(去苗土) 防风(去木) 槟榔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蝉蜕(去土) 桑螵蛸(炒) 干蝎(去土炒) 丹砂(研各半两) 牛黄(研)

    上二十一味。除研者外。捣为细末。入研者和匀。每服一钱匕。酒调下。不拘时。

    治风 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身软自汗。金箔丸方

    金箔(研一百片) 银箔(研一百片) 犀角(细屑为末) 牛黄(研) 丁香 龙脑(研) 沉麻(酒浸切焙) 雄黄(研) 蝎梢(炒) 白僵蚕(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天南星(炮) 防风(去叉) 白附子(炮) 甘草(炙各一分) 丹砂(研一两) 墨(烧研半两)

    上二十四味。先以十五味捣罗为细末。入研者药一处和匀。内将金银薄入水银三分。同研如汤化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