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无以桂枝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无以桂枝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