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论辩证广注》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扰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成注云。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

    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

    琥按上方。乃治足少阴肾水不足。手少阴心火有余。火有余者。阳热内盛也。阳热盛。必以苦泄之。以寒胜之。故用黄连为君。黄芩佐之。水不足者。阴血下虚也。阴血虚。必以甘温补之。酸平收之。故以阿胶鸡子黄为君。白芍药为使也。且也。白芍药能敛阴益血。成注反云其泄邪热。殊非善解。

    琥又按此方。凡系好色之徒。精血内虚而病邪热者。宜用之。或问好色之徒。复病风寒。此系阴证伤寒。须急投附子四逆辈。犹恐未及。若用上药。是以寒治阴。不几速其死邪。余答云。人身一阴阳耳。而阴阳之根蒂。皆本于肾。好色之徒。两肾受伤阴虚者多。阳虚者少。阳虚者。命门火衰也。阴虚者。肾中水竭也。凡人入房过度。则精多所遗。所遗之精。皆为水而属阴。况其作强之时。心火先炽。火炽则水流。水愈流则火愈炽。五内燥热。外复伤寒而病邪热。两热相夹。肾水必枯,其人发烦躁。而舌黑生芒。则就死矣。语云。伤寒偏打下虚人者。正此谓也。又今人有耽于淫乐。

    精泄不止而死者。世俗不云走阴。而反云。走阳何谬之极邪。或又问云。诚如吾子所言。则是人病伤寒。无所谓阴证矣。

    余答云。有之阴证者。中寒也。其病乃是阳虚阳虚之人。命门火衰。其平日必言语低微。饮食不化。四肢无力。腰以下冷前阴不举。小便清白。此为真气不足。复为外寒所袭。表里四末皆冷。是为真阴之证。然亦不全因入房所致即小儿亦有病阴证者。以胃中阳气虚。不能作郁热故也。其证详中寒论中。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上二条证并汤方(俱见中寒论中)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上二条证。并汤方(俱见中寒论中)少阴下利。便脓血者可刺。(此条即上条桃花汤证。愚意云可刺者。当是可灸之讹。正文与注并灸法俱见中寒论中)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条病亦真阴证。正文与注并汤俱见中寒论中)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此条少阴病。亦自三阳经传来者。热邪传入少阴。少阴之经气虚。故下利。其咽痛胸满心烦者。以其经之脉循喉咙。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尚论篇云。少阴邪热。充斥上下中间。无所不到故也。成注云。与猪肤汤以调阴散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