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浓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浓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软.小便少而愈矣.
麻子仁(君一两) 杏仁(臣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枳实(佐半斤炙) 浓朴(佐一尺炙去皮) 大黄(使一斤去皮) 芍药(使半斤)
上六味.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