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毒者,冬月感寒毒异气,至春始发也。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有发斑之证。心下烦闷,呕逆咳嗽,后必下利,寸脉洪数,尺脉实大,为病则重,以阳气盛故耳。治法通用玄参升麻汤、黑膏主之。详见发斑条中。
中暑,脉虚而伏,身热背恶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毛耸恶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与伤寒诸证不同矣。内外俱热,口燥烦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小柴胡汤良。脉芤迟,腠理开,洒然毛耸,口齿燥,白虎加人参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脚转筋,以黄连香薷汤。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温毒者,冬月感寒毒异气,至春始发也。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有发斑之证。心下烦闷,呕逆咳嗽,后必下利,寸脉洪数,尺脉实大,为病则重,以阳气盛故耳。治法通用玄参升麻汤、黑膏主之。详见发斑条中。
中暑,脉虚而伏,身热背恶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毛耸恶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与伤寒诸证不同矣。内外俱热,口燥烦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小柴胡汤良。脉芤迟,腠理开,洒然毛耸,口齿燥,白虎加人参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脚转筋,以黄连香薷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