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则当明药性,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方切至。第卷帙浩繁,卒难究殚,舟车之上,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他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类,颇着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义,又着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伪,解处偶有付会,常品时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为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间附古人畏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去备则已备矣,以去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可以思过半矣。题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
休宁 庵汪昂题于延禧堂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则当明药性,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方切至。第卷帙浩繁,卒难究殚,舟车之上,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他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类,颇着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义,又着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伪,解处偶有付会,常品时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为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间附古人畏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去备则已备矣,以去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可以思过半矣。题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
休宁 庵汪昂题于延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