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用名』栀子仁、山枝子、红枝子、黑枝。
『产地』江西、湖南、福建、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8~10月采。
『炮制方法』将原药拣净,研碎生用。有取仁、取皮,各地用法不同。为缓和其寒性,增强凉血止血的作用,则炒栀子,投入锅内炒至金黄色,取出研细即得。若取其去心胸内热,用黑栀仁。若去肌表之热用黑山栀皮,将锅烧热,投入生栀子,用武火炒至黑褐色。若取除烦止呕、止血作用,以生栀子用武火炒至焦糊色,洒入生姜汁(药1斤,生姜2两捣汁)。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防潮,防虫。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用名』栀子仁、山枝子、红枝子、黑枝。
『产地』江西、湖南、福建、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8~10月采。
『炮制方法』将原药拣净,研碎生用。有取仁、取皮,各地用法不同。为缓和其寒性,增强凉血止血的作用,则炒栀子,投入锅内炒至金黄色,取出研细即得。若取其去心胸内热,用黑栀仁。若去肌表之热用黑山栀皮,将锅烧热,投入生栀子,用武火炒至黑褐色。若取除烦止呕、止血作用,以生栀子用武火炒至焦糊色,洒入生姜汁(药1斤,生姜2两捣汁)。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防潮,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