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世医得效方》 诸痔

    作者: 危亦林

    钓肠丸

    治久新诸痔,肛边肿痛,或生疮痒,时有脓血。

    栝蒌(二个,烧存性)皮(两个,锉碎,罐内烧存性)白矾()绿矾(枯)胡桃仁(十锉,炒)枳上为末,醋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临卧,温酒下。远年不瘥者,服十日见效,

    黑玉丹

    治同上。(方见失血类。)

    橘皮汤

    治气痔。

    橘皮枳壳(炒)川芎槐花(炒。各半两)槟榔木香桃仁(浸去皮,炒)紫苏茎叶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服。

    立效丸

    百药煎研为末。每服三钱,煮稀白粥搅匀服之,立愈。糊丸,米饮下亦可。

    黑丸子

    专治久年痔漏下血,用之累验。

    干姜百草霜(各一两)木馒头(二两)乌梅败棕柏叶乱发(各五分)上各烧灰存性,再入桂心三钱,白芷五钱,同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三十丸,米

    逐瘀汤

    通利大小便,取下黑物。

    川芎白芷生干地黄赤芍药五灵脂枳壳(制)阿胶(炒)蓬莪术(煨)茯苓茯神上锉散。每服三钱,井水一碗,生姜三片,蜜三匙,煎服,以利为度。瘀血作痛通用。

    白玉丹

    治久年肠痔下血,服药不效者。

    寒水石(不以多少)上红,研细水飞,再入银窝中红,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陈米饮下。

    黄连阿胶丸

    解热调血。枳壳散送下。(方见泄泻及妇人护胎类。)

    槐角丸

    治所风痔疮,内生虫,里急,下脓血。止痒痛,消肿聚,祛湿毒,服之除根。(方

    干葛汤

    专治酒痢。

    白干葛枳壳(炒)半夏茯苓生干地黄杏仁(各半两)黄芩甘草(炙,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三钱,黑豆百粒,姜五片,白梅一个,煎服。

    宽肠丸

    五灰膏涂痔疮之后,或脏腑秘结不通者,用此药宽肠。(五灰膏方见后。)黄连枳壳(各等分)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秘方

    治诸痔捷效。

    上用白矾、信石各少许,于新瓦上过,为末,再入朱砂少许,以新汲井水调成膏,用旧金药,太过八正方见

    又方

    用川白芷煮白苎作线,快手紧系痔上,微疼不妨,其痔自然干痿而落,七日后安。

    五灰膏

    治脏腑一切蕴毒,发为痔疮,不问远年近日,形似鸡冠、莲花、核桃、牛乳,或内并皆治之。

    荞麦(灰,七升)荆柴蓟柴山白竹老杉枝上以四件,柴竹截作一尺许长,以斧劈成片,名取一束,晒干。于火上烧过,置坛内为炭,于酒调和以水

    熏方

    皮(方三指大)雄黄(枣大,研)熟艾(如鸡子大)为末,用瓶一个,以灰实一半,如烧香法,安高桶内,坐其上,莫令烟透,烟从口中出方好

    洗方

    用槐花、荆芥、枳壳、艾叶以水煎,入白矾熏洗。

    又方

    黄连黄芩京芥蛇床子(各一两)侧柏叶(四两)槐条镜面草蚵草(各一握)上用新汲水熟煎,倾盆内熏,后通手却洗。

    莲子散

    莲子(十四个)草芽茶(十四个)乳香(随上二药多少入)上三味同捣,以纸里煨透,先以黄连汤洗患处,然后以药生贴之。

    木鳖散

    木鳖子百药煎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一掬,布裹煎汤,以桶盛之,盖上穴一窍。先以气熏蒸,后通手洗之

    熊胆膏

    敷痔极效。

    熊胆(研细)脑子(研细)上各少许,用井花水调,以鸡羽拂痔上。

    枯矾散

    治五痔痛痒。

    枯矾(半钱)脑子(一字)上并研为末,先用鱼腥草浓煎汁,放温洗,次用少许敷痔上,效。

    硝石散

    上用寒水石、朴硝为末,以津润手指,点药敷疮上,立效。

    葱青散

    上以葱青刮去涎,对停入蜜调匀,先以木鳖子煎汤熏洗,然后敷药,其冷如冰。

    又方

    耳环草,一名碧蝉儿花,手挪软,纳患处即愈。

    又方

    穿山甲自尾根尽处数,除三鳞不用,取第四、第五、第六鳞,横三行,烧存性为末,用麝香少许,腊茶一匙同调,空心服。以澄下浓者敷疮上,其冷如冰,永不痛,无不效。

    蜗牛散治痔疮肿胀,作热如火。

    上用蜗牛螺一个,以冰片脑子、麝香各少许,同入瓦器内盛,顿逼半日,自化成水。以少许

    灸法∶

    平立量脊骨与脐平,椎上灸七壮。或年深,更于椎骨两旁各一寸,灸如上数,无不除又法,治痔疾大如胡瓜,贯于肠头,热如灰火,发则僵仆。以柳枝浓煎汤洗后,以艾炷灸其上三五壮。若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大泻鲜红血秽恶,一时至痛楚,泻后其疾如失。久冷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壮。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气百壮,穴在脊穷骨上。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
  •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