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胡黄连(图缺),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今小儿药中多用之。又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彻焦,二味捣罗为末,用猪肠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甚效。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胡黄连(图缺),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今小儿药中多用之。又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彻焦,二味捣罗为末,用猪肠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