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寄西华县庠山东颜先生,有积二十年.目视物不真,细字不睹,当心如顽石,每发痛不可忍,食减肉消,黑 满面,腰不能直。因遇戴人。令涌寒痰一大盆,如片粉;夜以舟车丸、通经散,下烂鱼肠、葵菜汁七、八行,病十去三、四;以热浆粥投之,复去痰一盆,次日又以舟车丸、通经散,前后约百余行,略无少困。不五、六日,面红 去,食进目明,心中空旷,遂失顽石所在,旬日外来谢。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寄西华县庠山东颜先生,有积二十年.目视物不真,细字不睹,当心如顽石,每发痛不可忍,食减肉消,黑 满面,腰不能直。因遇戴人。令涌寒痰一大盆,如片粉;夜以舟车丸、通经散,下烂鱼肠、葵菜汁七、八行,病十去三、四;以热浆粥投之,复去痰一盆,次日又以舟车丸、通经散,前后约百余行,略无少困。不五、六日,面红 去,食进目明,心中空旷,遂失顽石所在,旬日外来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