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细辛(图缺),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用。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杜蘅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杜蘅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三、二寸;茎如麦 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叶茎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窠,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细辛(图缺),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用。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杜蘅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杜蘅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三、二寸;茎如麦 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叶茎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窠,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