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内耳的动脉来自基底动脉的迷路动脉,在内耳道底分为前庭支和耳蜗支,分布于位置觉和听觉感受器。来自耳蜗和前庭的静脉汇成迷路静脉,出内耳门汇入附近的硬脑膜静脉窦(岩上、下窦,横窦)。
内耳迷路的内淋巴,由蜗管外侧壁(血管纹)分泌产生,经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渗出至周围的血管丛;外淋巴则经小管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内耳的动脉来自基底动脉的迷路动脉,在内耳道底分为前庭支和耳蜗支,分布于位置觉和听觉感受器。来自耳蜗和前庭的静脉汇成迷路静脉,出内耳门汇入附近的硬脑膜静脉窦(岩上、下窦,横窦)。
内耳迷路的内淋巴,由蜗管外侧壁(血管纹)分泌产生,经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渗出至周围的血管丛;外淋巴则经小管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