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一十二法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口中无味(一云苦眯目),恐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刺足少阳治。阳在足第二指本节后一寸。
侠胆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浊浴。主胸中胆病,随年壮。
胆虚,灸足内踝上一夫,名三阴交,二十壮。
治吐血法∶虚劳吐血,灸胃管三百壮,亦主呕逆吐血,少食多饱及多睡百病。
凡口鼻出血者,名曰脑衄,灸上星五十壮。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忌针。
吐血,腹痛雷鸣,灸天枢百壮。
吐血唾血,上气咳逆,灸肺俞,随年壮。
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壮。
吐血呕逆,灸手心主五十壮,大陵是。
吐血,颈项上二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