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脾胃论》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

    甘草(锉,炒,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香) 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 、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外,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 。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如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