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经言。脉有阴跷阳跷。有阴搏。此在三阴位也。脉足太阴脾脉也。脾为中州。含藏阳气。
压藏不所生阳气伤狂。而阴不能独理。有因发热、口噤、及腋下热、不可近者。即三阳伤盛之所致也。况服食增热。餐饵失度。在阴为疹。可外温其足。内置阳气于三阴则愈也。在阳为疹。
可微冷于外。又以寒药散其内热。其岂能逃乎。
方
蔓菁子汤治口噤。气上欲绝。
蔓菁子(一升)茯苓(三两)蓼蓝子人参荠甘草(炙)黄芩白术(各三两)上切
治两股热不得相近
滑石(一斤)寒水石(一斤)芒硝(一斤)上捣散。取绢一尺。分作袋。盛散药结口。
更互
治两脚卒冷
以醋浆温置盆中。以浸脚即瘥。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经言。脉有阴跷阳跷。有阴搏。此在三阴位也。脉足太阴脾脉也。脾为中州。含藏阳气。
压藏不所生阳气伤狂。而阴不能独理。有因发热、口噤、及腋下热、不可近者。即三阳伤盛之所致也。况服食增热。餐饵失度。在阴为疹。可外温其足。内置阳气于三阴则愈也。在阳为疹。
可微冷于外。又以寒药散其内热。其岂能逃乎。
方
蔓菁子汤治口噤。气上欲绝。
蔓菁子(一升)茯苓(三两)蓼蓝子人参荠甘草(炙)黄芩白术(各三两)上切
治两股热不得相近
滑石(一斤)寒水石(一斤)芒硝(一斤)上捣散。取绢一尺。分作袋。盛散药结口。
更互
治两脚卒冷
以醋浆温置盆中。以浸脚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