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宁坤秘笈》 微理妙论

    古今治痢,皆曰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初起热盛则下之,有表症则汗之,小便赤涩则分利之,此五者举世信用如规矩准绳,不可易。予谓五者惟清热一法无忌,余则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详于后。

    一曰忌温补

    痢之为病由于湿热蕴积,胶滞于肠胃中而发也。宜清邪热,导滞气,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参术等温补之药,则热愈热,气愈滞,而血亦凝,久之正气虚,邪气盛,不可疗矣。此投温补之祸为最烈也。

    一曰忌大下

    痢因邪热胶滞肠胃而成,与沟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利疏通则愈。若用承气汤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澜之水,壅塞必不可去,无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胶滞必不可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而已。

    正气伤损,邪气不可除,壮者犹可,弱者危矣。

    一曰忌发汗

    痢者头痛目眩,身发寒热者,此非外感,乃因毒熏蒸自内达外,虽有表症,实非表邪也。若发汗则正气既耗,邪气益肆。且风剂燥热愈助热邪,表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矣。

    一曰忌分利

    利小便者,治水泻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则大千矣。痢因邪热交滞,津液枯涩而成。若用五苓等剂分利其水,则津液愈枯,而涩愈甚,遂至缠绵不己,则分利之为害也。若清热导滞,则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为哉。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
  •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作者:
  • 作者: